基于1584份病历的小儿脑瘫针刺选穴规律研究
牟梓君1,何丽云1,宋虎杰2,成 秋2,刘保延3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zLzIwMTEvMjE4MTA0Njc5XzFfMjAyMTAzMjAxMTUxMDY2Nw==.jpg)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主要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有感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中医归属“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目前脑瘫及其合并症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针灸是患儿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为规范小儿CP针刺方案及进一步临床效果评估奠定基础。
01
中医证型频次统计
在1584个诊次的脑瘫患儿病历中,本病相关的中医证型12个,频次统计10次以上的证型由高到低分别是肝强脾弱证(1265)、肝肾亏虚证(238)、脾肾两亏证(53)、痰瘀阻络证(14),其中肝强脾弱证占79.86%。
02
讨论
脑瘫辨证多从脏腑虚实而论,虚证责之于肝、肾、脾、心,实证责之于痰、瘀。对此,针刺选穴也缺乏统一性,有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国际头针标准线、焦氏头针、靳三针等,传统经络理论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并行,临床如何运用多种选穴方法形成科学有效、又便于推广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成为关键。
2.1 脑瘫高频穴位特征分析
脑瘫高频穴位归经以足三阳经为主,选穴包含头针、体针,头针在儿童脑瘫治疗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中足运感区、平衡区、运动区列于高频穴前5位。头皮针可加快大脑部分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加脑部的供血供氧,改善脑细胞代谢,提高乙酰胆碱酯酶的水平。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对应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小脑半球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可调节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和小脑性平衡障碍,对于瘫痪、疼痛、麻木及发音障碍、流涎、失语等均有治疗作用。三阴交、肝俞、脾俞是使用率最高的3个体针穴。
2.2 腧穴聚类分析
委中可治疗腰背部疼痛强直、腓肠肌痉挛等;外关主治上肢疼痛、肘臂屈伸不利,两穴相配可治疗上下肢挛急、疼痛和姿势异常等。手三里、行间、悬钟、承扶位于脑损伤受累四肢部,一则局部取穴发挥近治作用,二则八会穴之髓会悬钟可补肾益髓、通少阳经气,共治肾虚失养、髓海不足之偏瘫、膝腿痛、足胫挛急。足运感区、平衡区、三阴交,主治运动、平衡功能障碍,兼而补肝肾、健脾胃,补先后天不足。血海、丰隆补血行血、健脾消痰、收涎利咽,治疗痰瘀内阻所致筋脉屈伸不利、吞咽困难、喉间痰鸣、流涎等症状。脾俞、运动区、阳陵泉可健脾益气,柔筋利关节,治疗下肢痿痹瘫痪、膝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等。
2.3 复杂网络核心处方分析
临床常用配穴有:
①运动区、脾俞、阳陵泉补脾荣筋,可治疗筋骨痿软、对侧肢体和躯干瘫痪、口软唇弛流涎等;
②肝俞、脾俞柔肝健脾,可治疗肝强脾弱之发育迟缓、颈项肢体强直不柔,伴手足震颤、肢体扭转、四肢抽动或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等症;
③血海、脾俞可补脾养血行血,治疗血虚、血瘀症见肢体不遂、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言语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
④太冲、肝俞疏肝行气、舒筋通络,可改善关节僵硬、腕指屈曲、手握拳等筋脉关节不利问题,与肝俞、脾俞相配共治肝强脾弱证;
⑤肝俞、肾俞可治疗肝肾亏损之发育迟缓、反应迟钝、筋脉拘挛、头项痿软、囟门迟闭、易惊等;
⑥风池、太冲可治项软;
⑦百会、四神聪可治智力低下。次要核心穴位可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辨证选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来源:牟梓君,何丽云,宋虎杰,成秋,刘保延.基于1584份病历的小儿脑瘫针刺选穴规律研究[J].中国针灸,2021,41(03):3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