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

今晚我跟大家一起探讨初学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
首先学习脉诊当有一个信念,先问问自己对脉诊,对脉中所包含的的信息,自己是不知道还是不相信。学习脉诊特别是在开始起步的阶段,有时候真的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在旁人看来你自己或许已经走火入魔
如果内心深深相信脉诊的真实性,只是暂时不知道如何提取信息,那么就坚定信念开始学习
如果在内心不相信脉诊的真实性,我建议不要学习脉学脉诊的学习不是加速度的冲刺而是慢慢地体会, 脉诊开始初期入手,真的是指下难明,因为脉搏长度那么短,三根手指在脉跳中收集信息不容易,首先习脉者在心中对脉诊在理论认识上要有一个雏形,从古医家和现在世中联脉学会的各位老师的脉学专著,细细选择阅读。 我开始学习时读了金伟老师,齐向华老师,许跃远老师,王光宇老师等等老师们对诊脉的心得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自己选择阅读。
对于心理脉诊我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触摸,因为躯体疾病的脉象比心理疾患的脉象,我们在开始学习时收集的信息更集中,更容易掌握
言归正传,在对脉学有了理论雏形,可以触摸病人的脉形去感受,同时注意训练手指,发掘自己手指的敏感度, 同时在生活上注意保护手指,特别是手指的指腹,平时可以用护手膏等软化增厚角质的皮肤,特别不要手指被火灼伤,灼伤后手指的敏感度下降的很明显,比寒冷、针尖伤害大些。
脉诊包涵的要素有很多,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我个人建议从开始触摸脉跳的力度、节律、脉率开始, 甚至理论雏形功底不好的人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因为这三个方面最容易体会,在现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上,对这三个方面讲述的也最详细,更容易被掌握。也可以让初学脉诊的人树立信心。假如一开始就触摸金伟老师所说的糖涩搏,估计学习的热情会大减。 在脉诊定位上,我一开始学习的是金伟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读过以后心中突然明朗,这本书也是我的启蒙教材。 在学校上课时,脉诊只有传统的解释,开始阅读金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时,思维迅速开阔。 我自己开始学习脉诊时有两本书,《濒湖脉学》和《我的脉学探索》。
自己仔细阅读这两本书后,深深被吸引,特别是金伟老师对血流,脉中层次分述,对脉诊信息的详细介绍让我一下子心中激动。 更被金伟老师的学习毅力所激发

下面探讨在生活上如何训练手指
如何保持手指的敏感度,开始学习触摸脉诊时,一定要在病人的身上去学习,去感受,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在生活上去触摸压脉带、棉花、气球,我曾经特意摸石头,摸芝麻,摸装水的气球,目的就是训练指感。 每天晚上睡前摸自己的头发。 摸头发训练手指的精细度很有帮助,特别是针对崔鑫伟老师所说的指腹敏感分区。 触摸压脉带、棉花、气球,等等,去感受脉中的压力、质地等等,对于脉象要素,齐向华老师2013年出版的《系统辩证脉学教程》详细分析,讲述周祥,在此特别推荐大家一定要读。 齐向华老师2013年出版的《系统辩证脉学教程》,成了让我对脉诊有了全面认识、系统认识的另一本好书。 在此特别推荐大家一定要读,必须要读。 脉象中的压力、温度也是最容易被感受到的,
在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脉中感受压力,在中医诊断为痹症,特别是寒痹的病人脉象中感受温度的差别。 老师我的感觉是站桩也可提高指腹的敏感高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从病人身上感受,要虚心、要有定力
平时为了防止手指敏感度的下降,可以自己触摸自己的脉搏,或者触摸自己的手背,以保持手指敏感度,这样方便也简单。
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但要注意一定要从病人身上感受。 特别说明一下,开始摸脉时病人输液时,尽量避免触摸,因为输液对脉象干扰很明显,不易体会和发觉指感变化。 我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在此给大家特意点明。 许跃远老师说脉诊原本是“阳春白雪”,这之所以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因为有脉诊老师的努力,老师们无私奉献,每一个脉诊人的探索总结, 脉诊起步要踏实,不要急躁,齐向华老师说脉诊是真实的,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真实的系统,只要我们坚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