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实践(上)

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实践(上)

      |     陈高宏(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     《浦东时报》201777

        20世纪90年代初,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开发开放浦东,使上海浦东新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此,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这块袖珍土地日渐显出其不同寻常的分量,这种分量来自于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于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所表达的时代精神。

        今天,我们重温浦东开发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回顾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进程以及开发实践中战略思想的深化与发展,从而准确地领会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历史作用,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战略先导对于上海跨世纪发展伟业的重大意义,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1...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进程

开发开放浦东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从已经经历的发展进程来看,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交叉,在逻辑上又一脉相承,各个阶段有重点有主线,又有伏线或辅线,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做铺垫。

第一阶段,大约从1990年4月到1995年上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正式启动并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可简称为:基础先导阶段。

        万丈高楼平地起。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实施首先从大量奠基性的基础建设开始,既包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组织、思想、政策、法规和规划等多方面的基础启动工作。概括地说,主要做了六件大事、破解了三大难题。

        一是确定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支持政策。1990年4月30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央政府部委有关减免三资企业所得税、生产建设器材免关税以及允许外资经批准兴建第三产业、增设外资银行等开发浦东的10项政策。1992年3月10日,黄菊市长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国务院又给予浦东新区扩大五类项目审批权限,增加五个方面的资金筹措渠道(简称“52111”),从1992年到1995年,每年可增加4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些政策力度很大,整合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特区的相关政策,有些政策如外资兴办第三产业等“比特区还特”。

二是出台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法规文件。1990年9月1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向中外记者宣布了《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等开发开放浦东的九个法规文件。1991年9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又公布了三个新的政策规章,包括《鼓励外地投资浦东新区的暂行办法》,以及关于外高桥保税区进出海关和外汇管理的两个《施行细则》。

三是制定了浦东新区整体规划。如前所述,早在1987年8月,上海市规划局在浦东开发中外咨询研究小组卓有成效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浦东新区规划纲要(草案)》和相应的初步方案。1992年,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系统地阐述了总体规划目标。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和导向作用,加速各类规划和分区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组织开展规划的国际竞争性招标是一个重要举措,以小陆家嘴1.7平方公里为标的,吸引世界上最著名的规划公司来参与竞争,最后优选产生了一个世界一流水平的规划模型,极大地提升了小陆家嘴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价值。

四是进行内部思想动员和外部宣传推介。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系列干部大会,传达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1990年4月21日,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在上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浦东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之后,市委市政府领导紧锣密鼓地出席新闻发布会,出访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以及法国、德国等西欧六国和地区,会见兄弟省市领导,详细介绍了浦东开发开放的计划,欢迎境外各方和全国各地共享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

五是搭建浦东开发开放的组织领导架构。1990年4月30日,上海市政府宣布成立上海市浦东开发领导小组、设立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9月11日,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和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浦东新区的三大主力开发公司,正式挂牌开业。1992年3月10日,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成立。从1990年至1992年这段时间,从组织领导架构来看,浦东开发开放是由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三区两县和各委办局各司其职、浦东开发办协调推进。这个迅速搭建的领导架构为浦东开发开放初期抓紧启动政策准备、规划准备和招商推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浦东开发办只是一个协调部门,涉及到的区域管理实际权力主体有三区两县政府和市府各委办局,随着浦东开发建设大规模展开,这种分散管理的体制已难以适应客观需要。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杨浦、黄浦、南市区浦东部分,川沙县以及上海县部分地区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浦东新区。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党工委、浦东新区管委会挂牌成立,作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精简高效统一集中地行使对浦东新区的区域管理。

        六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海市在“八五”期间计划建设的包括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杨高路扩建、内环线浦东段、外高桥港区、合流污水一期、凌桥水厂、浦东煤气厂二期、外高桥电厂、通讯工程在内的第一批十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全面提前竣工。同时,在陆家嘴、外高桥、金桥等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区基础设施,也进行了高强度的投入和高标准的建设,完成了启动地块的“七通一平”,金桥开发公司还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做到了“九通一平”。

为了实质性启动浦东开发开放,大规模、快速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解决土地、资金、动拆迁、劳动力安置以及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换言之,只有创造性地破解这些难题,才能保证浦东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高强度的推进。浦东开发交出了满意答卷。

        一是解决了土地资源的市场化利用问题。核心是组建公司进行商业性开发,摒弃了传统体制下由政府投资开发,承担全部开发成本的旧模式,形成了政府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的“资金空转,批租实转,成片开发”的开发模式。土地空转与土地划拨的最大区别在于,划拨的土地不能有偿转让、出租和抵押,而空转到手的土地,却能够经过国有公司开发后,进入土地二级市场,通过以地合资、以地集股、以地抵押和以地招商等方式,使土地资本与国内外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结合,大规模地筹集资金。截至1999年底,政府以“空转”的形式,向重点开发公司成片出让土地23幅,出让面积61.589平方公里,折算为政府的资本投入61.5亿元,使开发公司吸纳200多亿元的土地合资开发资金、120亿元的土地转让收入,吸引800多家中外合资房地产公司和总量约400亿元的房地产开发资金。

        二是多渠道解决了资金筹措问题。浦东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发资金,除了上述土地批租收入之外,主要来自六个方面:1、市政府统筹解决的东西联动项目投资资金;2、中央对浦东开发开放的财政信贷支持;3、国家有关部门参与部分项目投资;4、发行债劵和举借外债所筹措的资金,其中有很多融资机制的创新尝试,如采用BOT方式吸引内外资建设、经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复线等具有一定营利性的基础设施项目;5、开发公司以一定比例的资本组建股份公司,大量吸收企业社会个人的资金使资金总量迅速增长。1992年陆家嘴、金桥、外高桥等开发公司相继组建了股份公司,并在海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资本总量空前扩大,浦东概念股成为海内外注目的热点;6、加快扩大浦东新区税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是解决了征地劳动力的安置问题。1993年9月,浦东新区出台了“52号文件”,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采用的“谁征地、谁安置”的办法,率先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铁保障、泥饭碗就业安置机制,即为征地农民统一办理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障,提供就业培训,市场化就业。截至1999年底,16万名征地农民通过新的方式进行了安置,顺应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的大趋势。

        第二阶段,大约从1995年下半年到200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转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并逐步以功能开发为主的阶段。可简称为:功能主导阶段。

在这一阶段,围绕功能开发有五个方面大的进展:

一是功能性政策试点抓住机遇。1995年6月,国务院给予浦东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新的功能性政策,使浦东在金融和贸易等领域取得率先推进改革的试点权,以支持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和促进浦东功能开发。浦东抓紧时机在金融贸易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大动作:实行融资方式和渠道的创新,组织国内银行联手为重大工程融资,扩大授信方式,引入循环贷款、按揭贷款等先进运作方式,浦东的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实行财产险和人寿险机构的分设,外资银行在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国内外贸企业在浦东开设子公司,境外外贸公司在浦东设立分公司,增设外资和中外合资保险机构,对外开放商业零售,组建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浦东新区在短短几年内迅速集聚了几千家中外贸易公司,上万家商业企业,金融贸易业的增加值占新区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10.7%上升到2000年的20%。

        二是功能区开发成果丰硕。在这一阶段,浦东开发的中心任务是拓展四个重点开发区的功能,并使各个区互相呼应,功能互补,形成有机整体。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1999年底,开发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近200幢现代化办公商务楼宇拔地而起,77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和上海证交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产权交易所等6个国家级要素市场相继进入,西门子、阿尔卡特等21家外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宝钢、华源等国内大集团总部落户,金融贸易功能日趋增强。

        金桥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8.27平方公里。形成了以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电子通信、汽车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340多家中外资企业落户,150个现代制造业项目相继投产,199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6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70%。2000年,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98.63亿元,成为上海建设工业新高地的主力军。1998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上海金桥现代科技园,整个园区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6平方公里。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约3.28平方公里。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三大功能逐步拓展,引进了2000多家贸易公司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物流分拨中心,形成了以半导体封装测试、通讯产品及计算机等出口加工、仓储分拨为主的现代信息产业基地,2000年经济总量几乎等于国内其他14个保税区之和。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亦达86.10亿元。

        张江高科技园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4.2平方公里。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聚焦张江”战略,决心集全市之力,依托上海的综合优势和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优势,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行先试基地,创新人才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集聚的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2000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5.49亿元。

        三是功能集聚应对挑战。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人员东进、机构东进等有力措施,集聚浦东商气、人气,推动浦东功能开发,成功地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对浦东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人员东进方面,鼓励和支持浦东新区率先打破地域、身份、学历等各种界限,面向全国招考机关干部、聚集各类开发建设所需人力资源。至1996年底,6年中,浦东新区人口净迁入9.40万人,其中,从外省市净迁入3.23万人,引进了市内外管理和技术人才1.4万人,在浦东三资企业中任职的外国经济技术专家1000多人,全国各地参与浦东开发建设的职工和民工近30万人。浦东新区已经成为各类人才创业的热土,为浦东功能开发奏响了序曲。

在机构东进方面,1996年开始,以中外金融机构、要素市场、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以及市政府有关委办局为主力军,联合演奏了一场机构东进的“协奏曲”。1999年底,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市粮油交易所、上海市产权交易所、上海人才市场等六大要素市场及上海市房地局等政府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东迁浦东。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东迁,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如斯米克、西门子、汤臣、联信、泰国泰华银行、日本八佰伴、阿尔卡特等,纷纷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入浦东新区,上汽集团、宝钢集团总部也相继东迁。

        为了促进人员东进、机构东进,推动浦东功能集聚,市委市政府还推出延安路隧道免费通行以及蓝印户口等政策。在中央和上海市的全力支持下,浦东开发开放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商气人气趋旺,金融、贸易和新兴制造业充满活力。1999年,浦东的外省市企业和内联项目已达4800余个;各地外贸子公司发展到10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多家;浦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年总产值已达250多亿元,约占全市的40%;人口由134万增加到156万,流动人口达到40万。浦东不仅解决了短暂出现的空楼现象(据1999年5月统计,住宅的租售率超过78%,厂房的租售率达到62%,办公楼和商业用房的出售率分别为48%和39%),而且出口增势不减。据海关统计,1994年至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平均年增42.9%;1998年,在全国外贸出口零增长的背景下,浦东实现外贸出口43亿美元,增长15%,其中加工贸易合同总值26亿美元;1999年前两个月,完成出口7.87亿美元,增长37.8%。在全市1999年比1998年新增的347亿元GDP增量中,由浦东提供的增量占到30%;在外贸出口28.25亿美元的增量中,由浦东提供的增量占到50%;在高新技术产业175亿元的产值增量中,由浦东提供的增量占到57%。浦东新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可靠引擎。

        四是功能性基础设施强力推进。继“八五”期间投资250亿元完成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后,“九五”期间又投资1000亿元,实施推进了浦东国际机场一期、东海天然气工程、外环线、电厂二期、港口二期、地铁2号线、隧道复线、通讯枢纽工程等新一轮十大工程。前一轮十大工程,初步解决了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改善了投资环境,提供了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多数项目仍属于还历史旧账,因而主要是形态性基础设施。新一轮十大工程,是浦东作为国际性大城市功能的发挥的基本条件,因而是侧重于功能性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三大港建设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它是浦东生产和服务功能开发的标志性项目。经过两轮1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道路总长1000公里,集中城市化地区从开发初期的44平方公里,扩大到近10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浦江东岸耸立起一大批现代化功能性楼宇,活跃着各有特点的功能区,现代化新城区形态与功能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五是国际会议功能形象展示。世界五百强会议在浦东召开,浦东首次成为国际会议的东道主。1999年9月27日,以“中国:未来的五十年”为主题的“99《财富》全球论坛”,在浦东新落成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60家参加了本届论坛,远远超过了前两届10多家的规模。与会的中外代表超过800人,其中包括300多位跨国企业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和200家中国大企业的负责人,以及一些政界和经济界名人,规模亦是此前历届论坛中最大的。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上对于浦东开发开放作了热情洋溢的评价。应该说,这次会议展示了浦东形态与功能开发所取得重大成果。

        第三阶段,大约从2000年到2010年,浦东进入统筹推进、全面配套的城市整体开发阶段。可简称为:综合配套阶段。

其动力机制:一是作为2010世博会主场馆所在地,需要推进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区一体化建设,从而形成推动整体开发的内部机制;二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与国际经济体系进一步融合,形成推动整体开发的外部机制。

其主要特征:综合配套整体开发。这一阶段关乎浦东开发开放战略实施的大事,如正式建政、APEC会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世博会、迪士尼乐园、大飞机项目落户浦东、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等,都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

一是综合配套的城区建制。2000年9月,浦东新区正式组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作为一级完整的地方建制,统筹行使地方基层政权的各项职责,这表明浦东新区从开发区管理体制正式走向城市化成熟区域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宪法和组织法的要求,提高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水平,以适应日趋复杂的多元社会治理和日趋庞大多元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

        二是综合配套的改革试点。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在浦东新区率先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中央各部委相继确定在浦东开展20余项改革试点项目,上海市政府授予浦东六个方面共17项自主发展权。在各方的支持下,浦东新区率先进行了工商税务、行政审批、问责监察、政务公开等40余项改革措施,体制机制法制三管齐下,解决了一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问题。

三是综合配套的区域整合。2009年8月,市委市政府宣布了南汇区正式划入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合并后新浦东面积1210.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到268.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86.82亿元。这是从整个上海发展的大局出发,促使浦东开发能量向周边辐射,两区优势互补,形成了“三港三区”联动发展的态势,也使得跨浦东、南汇两区规划的迪士尼项目、大飞机项目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南扩,因有了体制保障而得以统筹配套全方位推进。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浦东揭牌成立,2009年11月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获国家批准,在一个区域的统筹领导下两大项目进展顺利。

四是综合配套的整体开发。为开发浦东城区整体功能,迎接2010年世博会,浦东在“十一五”期间再投入150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深水港、航空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都达到国际一流。与此同时,浦东新区的社会功能开发取得很大成就。首先,体现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上。新建和扩建学校100多所、医院近10所,相继建成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游泳馆、源深体育中心、浦东图书馆、少年宫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此外诸如农民工子女就学、社会组织培育等都有很大进展。其次,加快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在“列车工程”“区镇联动”、组建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的基础上,2006年浦东新区又进行了将开发区、城区、周边乡镇郊区“三区合一”的功能区建设试点,成立了外高桥、金桥、张江、陆家嘴、三林世博与川沙机场六个功能区管委会,以促进城乡二元并轨并统筹推动建立新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社区。此后,又实施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村庄改造计划”等,农村化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五是综合配套的世博筹办。从某种意义上说,2001年10月在浦东召开的APEC会议,为世博会的筹办所需要的大量区域统筹服务工作,做了预演。亚太经合组织成员21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到浦东参会,使浦东积累了为大型外事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的经验。2010年5月1日至10月30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在黄浦江两岸成功举办。会场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作为主场馆占地3.93平方公里。会期半年,24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展,参观人数达到破世博会历史纪录的7308.44万人。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实际上也正是浦东开发开放进入新世纪十年奋斗的主题,反映了浦东功能开发从侧重于重点功能区开发,拓展到整个城区综合功能的开发;从侧重于生产功能的开发,进一步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整体开发;从侧重于城市地区的开发,拓展到城乡一发展体化开发。世博会的主题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要求,也是相互呼应的。

浦东城区功能的整体开发,是在振兴上海的整体格局下实现的。在这一阶段特别是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有效地促进和展示了东西联动的巨大实践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功能和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浦江两岸确实实现了同一个中枢神经系统,同一个血液循环系统的东西联动的战略构想,从而成为通过世博会向世界展示的一张上海城市均衡发展的战略名片。

        第四阶段,大体上从2010上海世博会闭幕至今,浦东进入转型提升、创新成长阶段。可简称为:二次创业阶段。

        以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及上海迪士尼、上海中心等特大项目建成开业为标志,浦东开发开放初期规划的重大项目和创业指标,经过前三个阶段20年的努力基本完成。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挂牌成立。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扩区。运行三年多来,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等累计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为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的浦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阶段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由园建城,即以新的生产力布局和新增长点开拓为目的,集创新、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等功能为一体,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深度城市化;以开发园区向城市化的深度转型为抓手,强化主体功能、提升创新能级,完成二次创业的新的使命。

        “由园建城集成创新的建城大业,分两路进行。

        第一路是老兵新传,即四个老的国家级开发园区及其周边相关区域,转型提升为新城:一是国际贸易城得益于上海自贸区持续推进的产业开放政策以及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外高桥片区国际贸易、保税物流、高端制造等原有产业保持规模优势并不断转型升级,文化服务、技术服务、租赁服务、金融服务、消费服务等新兴业态正在快速成长。截至去年9月,外高桥保税区集聚了跨国公司营运中心21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家,亚太运营商企业42家,浦东纳税百强企业34家。区内新增企业4万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二是张江科学城张江科学城规划编制完成,张江园区向南扩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1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3.6件。三是陆家嘴金融城商业保理、股权投资等新金融业务有序开展,金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保险交易所等功能性机构开业运行,沪港通、黄金国际板、国债期货等上线运行,文化、教育等功能的增强使金融区进一步丰满。四是金桥智造产业城2014年制造业产值2048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达3154多亿元。2016年上海通用凯迪拉克工厂竣工投产,园区面积亦进一步扩展。

        第二路是新秀登场,即四个新的增长开拓区域成长为新城:一是世博新城包括世博园区、耀华地块和前滩三大块,总面积8.56平方公里,在抓紧形态开发的同时,正在着力提升总部商务、新兴金融、文旅传媒功能,力争建成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中央公共活动区。目前,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已初具外形。二是旅游新城总规划面积约24.7平方公里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建成区已经开园运营。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为7平方公里,包括上海迪士尼一期主题乐园及配套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加快开发建设功能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旅游城。2016年6月16日开园的上海迪士尼,运营一年,接待1100万游客。与此相呼应,打通一产和三产的浦东乡村旅游项目“特色民宿”也闪亮登场。三是国际航空城航空城已经启动区域功能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集聚航空服务和航空研发制造的全产业链,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已经总装下线,并于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浦东国际机场2016年旅客吞吐量接近6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连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三。深水港与航空城的建设,共同支撑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枢纽功能。以外高桥港和洋山港为主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截至2016年底连续七年保持全球第一。四是临港新城作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级海绵城市示范区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临港地区正积极承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专项,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加快产城融合功能塑造,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未来滨海城市。

        以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为使命,浦东开发开放战略实施迈上新的台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