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族为什么在龙虎年晾谱和修谱

在中国各民族中,满族受汉族家谱文化影响最深。满族家谱也历经“口传谱系”“结绳谱系”再到文字家谱的演变历程。据最新统计,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现存世数为6796种,满族2111种,居第一位。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家牒、世谱等等,是记载同宗共祖血亲群体世系、人物、规章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书籍。鲜为人知的是,在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家谱各有特点。

现居吉林长春的赵东升就是满族家谱的传承人之一,属于女真族扈伦贝勒纳齐布录的后裔。他介绍,纳齐布录活跃于明永乐初年,祖上原为大金名将完颜宗弼,后在纳喇河滨自成部落,故改姓纳喇氏,“以地名为姓氏是我们女真人的习俗”。

在赵家卧室的大床上,长约2.5米、宽约2米的布制大谱单,像张大被单铺陈开来。最上方绘有青山绿水和几位先祖画像,俗称“谱头”;往下则绘有几座立了墓碑的亭子,亭子两边各有一个约A4纸大小的屏风,屏风上从右向左依次写有历代修谱主持人的官衔、名字;再往下则是由“弓字纹”连接的历代(谱)世系表,整体呈宝塔形格局。

赵东升说,他家原有7部家谱,最早可追溯至清顺治年间,一共修过六部满文家谱和一部汉文谱单。“从光绪末年到新 中 国成立,几十年没修过谱。直到1964年再修家谱,就不修满文谱单,全改汉文了。”赵东升说。上世纪60年代,曾经的修谱人大多已经去世,只剩下他的族兄、一位85岁的老萨满(祭司)主持大局。自1988年开始,担任穆坤达(满语,意为族长)的赵东升主修过3次家谱,分别在1988年、2000年、2012年。“前两次都修谱单,最近一次是谱书。”

为什么是12年一轮?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许淑杰告诉记者,满族修家谱有不成文的规定,立谱、晾谱、上谱优选龙年,次选虎年,最末为“红鼠年”,寓有人丁兴旺之意。许淑杰介绍说,满族家谱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龙虎年修谱,须与萨满祭祀相结合,且以全身黑毛的公猪作为祭品。另外,满族的“换索”也是满族实物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十月或十一月,新粮入库时,先要祭祖,族人将家谱供于西墙的祖宗龛上(满族以西为尊),摆上供果,烧香拜祭。再从祖宗龛上的“子孙口袋”取出“子孙绳”,自西向东,挂到“佛多妈妈”的柳枝上。如果过去一年家有添丁,则将象征着男孩的小弓箭和象征女孩的彩布条,系在“子孙绳”上,是为“换索”,取祈福纳新之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的家谱在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变化。清朝道光、咸丰以前,纯粹满文家谱较多;咸丰以后,满汉合璧及满文汉字家谱逐渐增多;清末民国以来,大多是汉文家谱。

满族家谱汉化后,逐渐具备汉族家谱的特征。文字形态的演变基本反映了满人入关后在汉文化影响下,满汉民族文化日益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