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行服,材料子,鲜亮头

行服

方言读音:hāng fu

简明释义:穿戴周正、得体。

俗话说,马靠鞍妆,人靠衣妆。某种程度上,衣裳的穿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味与修养。有些人用一身的名牌,招摇过市,图的恐怕也就是这个。一些行业,都有自己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工作服,可能还有职业区别的考量。

旧时的颍淮农人,常说一个“行服”,或者“行行服服”。啥意思呢?

种地的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穿着要简单、随意得多,以不影响体力活为标准。但需要走亲访友,或者受人之请,出席较为正式一些的宴席,颍淮人也是要讲究一些的。换上一身干净、齐整的衣服,穿上一双没有泥巴的鞋子出门,他的家人或邻居见了,就会说,他穿得“行服”,或者“行行服服”。

可见,颍淮人所谓“行服”,是基于一种较低层次的妆扮。只要能在人事场上过得去,就行。它并不一味追求排场,但也不甘于破破烂烂、泥巴满身的邋遢。它体现的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同时也是自己精气神的展示。它不夸张,不炫耀,折射的是颍淮人得体的品性。

穿那么“行服”,要走亲戚呀?看你穿得“行行服服”,是要陪客去?问的人似在打趣,应的人却满脸笑意。那是颍淮人笑对生活的本真,那是清颍长淮的流水潺潺。

材料子

方言读音:cāi liao zi,cāi liǎo zi

简明释义:治家的本事。

材料就是材料,似乎没啥说道。尤其是“材料子”,叫人莫名其妙。但旧时的颍淮人家,对“材料子”,对有那“材料子”的人,则是极为看重的。

颍淮为农耕之地,颍淮人都是土里刨食。正所谓无商不富。一代代颍淮人,基本上都是将就着过日子。而有的人家,虽说不上滋润,但也有滋有味,至少生活秩序井井有条,院里院外井然有序。看着,就叫人舒心。这一切,都取决于这个家庭,起码有一个有“材料子”的老人。

所谓“材料子”,就是那老人有治家的本事。颍淮人的语境中,这样的老人通常还是老太太。家务事,地里活,她都安排得有条理;屋内屋外的环境,也都给人干净整洁的印象。这样的农家老太太,人都夸她有“材料子”。人前人后,提起她来,都由不得竖大拇指“点赞”。

还不仅如此。这样有“材料子”的老人,还对晚辈严格要求,家教有方。儿孙后代也都争气,勤劳节俭,敬老爱幼,走正道。同时,这样的老人,还能够在亲邻关系上,处理适当、妥帖,让人服气。人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这“一宝”,于颍淮人家而言,一般就是指那有“材料子”的老人。

鲜亮头

方言读音:xǐan liang

简明释义:衣服颜色鲜艳。熟人好办事。

旧时颍淮农家妇女,一般上了三四十岁的年纪,穿衣戴帽就开始“老气”了,而从心理上,拒绝颜色鲜艳的衣物。她们的说辞是,穿得太“鲜亮”,不仅自觉“嫌丑”,还会“惹人家讲”,穿不出去的。

但这个“鲜亮”,又不仅是说衣服的鲜亮。更多的时候,它还用来指称做买卖中的小便宜,办事情中的小捷径。

比如到菜场买菜。讲好了价钱,过秤时,卖主会把那秤杆子弄得高高的,或者过秤后,再多抓一小把。这就是给你看得到的“鲜亮头”。有了这个“鲜亮头”,买主心里就会美滋滋的,以为自己讨了多大的便宜。善于做生意的人,通常就用这个办法,赢得老主顾、回头客。他的生意,总是能够红红火火的。

办事情,一般都讲究个熟人。熟人好办事,熟人多吃四两盐。因为人家一般都给熟人面子。熟人在场,事情就办得顺利,甚至不用排队。这也是“鲜亮”。或者看似办不成的事,有熟人帮着打点,不是请回客,就是私下里意思意思,结果还真办成了。这都叫“鲜亮”。

从穿衣服,到做生意,再到办事情,颍淮人的“鲜亮”,距离其本义愈来愈远,也愈来愈深刻。它试探着深入社会生活的“深水区”,对其公正与平等,一探究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