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最后一战?看《叶问4》完结篇里的传承
从2008年第一部《叶问》面世,到这部《叶问4》完结篇,叶问有过许多对手,但每次出手背后的心境、眼光、格局都各有不同,从为生存而战的“我要打十个”,到为尊严而战的“华洋拳赛”,从各门各派一较武技的江湖规则,到跨出国门,面对歧视与欺凌时,习武之人为公义挺身而出,海外华人同仇敌忾的精神,令人热血依然,津津乐道。
是的,看明白叶问“为什么打”,也就看明白这个人物心路历程的成长,英雄亦是凡人,并非生来就能跳跃出世界而看这个世界,也是在经历中成长。四部电影,攫取一个英雄的不同阶段,完结篇虽然是终章,但却无疑是一次人生的巅峰之战。
《叶问4》的精彩,不止于袁和平对于影片中动作戏份的设计,更在于让每场武戏生发的故事背景,从而在每一场戏中,寻找到人性或者时代的截面,一窥究竟,并感触与深藏其中的情怀义气,与传承寄托。
在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条关于传承的线索,来自叶问和儿子叶正,父亲不理解儿子为什么总是打架生事,儿子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总是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其实,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向来一句话难以解释,但却存在于每个家庭,如何消解?只有互相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才能达到最终的和平共处。所以,当最后叶问站在木人桩前,对叶正说:“我打一遍,你录下来”的时候,既有对儿子的依依不舍,更让传承的种子落地,这种传承,不单是门派招式上的,也有上一代为人处事的态度,这种来自于精神上的传承。
另一条线索比较隐晦,但却更为博大,是习武之人为公义出头的武道精神,既然尊功夫为国术,那么武人精神便是国魂,习武之人对于不公义之事的对抗,对于身边人的保护,展现出的便是习武的初心与国人气节。无论太极还是咏春,最终迎难而上,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也正是这种精神,最终团结了从一开始对叶问持排斥态度对唐人街武人。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在李小龙以及他的徒弟们——移民局黑人或者部队士官赫文这些人的身上,通过功夫,他们打破了国界、族群的隔阂,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当年李小龙离世,让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功夫片跌入谷底长达5年时间,便可见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所在。
另外一种传承,在电影之外的现实世界,通过这部跨时十年的电影,让观众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这种传承是对积习弊端的反思和应对,叶问在第二部中质疑过强收会费的“武术届规矩”,也在这部影片中质疑过中华总会会长面对歧视华人的生态环境采取的固步自封一忍再忍的态度,武人能打会打不是最强的,明白为什么而打,才是真正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