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懵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他为何懵了?
李广生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主题是负数。因为是公开课,教师做了更加精心的准备,从打印精美的教案和设计精巧的学习单可以看出。公开课毫无疑问具有展示的功能,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公开课展示什么呢?——这却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负数吗?”这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他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呢?”我在心里想。他肯定不愿意看到所有的孩子都一脸茫然,因为这意味着下面的教学将困难重重。(但也不排除有些教师不这样想,他们会认为这恰恰是教的契机,并相信自己能够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大脑。)他也不愿意听到孩子们说出正确答案,因为那意味着教师的教将失去意义。大部分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存在于“中间地带”,并且只能在这个地带发挥作用——学生一无所知的内容无法教,已经熟知的内容不用教,似懂非懂的“中间地带”教才有发生的可能和存在的价值。
“比0小的数叫负数。”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下面还有很多孩子举手示意自己也知道答案。果不其然,后面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表示负数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还有一个孩子竟然从负数和正数的关系的角度——“正数和负数是相反的”——对负数进行解释。“如果向东走两米是正2,向西走两米则是负2.”他这样说。
教师的表情有点复杂,或许他没有想到孩子知道这么多吧。通过教案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知道的正是他本节课想要传授的。这就有点尴尬了。既然他们都会了,还用再教吗?
“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负数吗?”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估计他是在寻找学生知识的盲区,以此调整或是确定教的重点。事实上“生活中的负数”也正是本节课教材的重点。
“温度计。”“账单。”“楼层。”……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看来这个问题他们也不陌生。
“0是正数还是负数?”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下来,这个问题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这是教师希望看到的一种状态,它预示着教和学即将发生。可没一会儿,就有一个孩子给出了完美答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其他孩子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个答案。
“为什么?”教师追问。一个孩子从负数的定义出发,给出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既然比0大的数是正数,比0小的数是负数,那就说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为0既不比0大也不比0小。
我感觉教师有点懵了。
备课备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我们已经给出了非常精细的回答,有“五备”“六备”等各种说法,教材、教法、学生等都被我们纳入备课的视野。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关于这个主题,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称其为教师必须要探明的一点,也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依据。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学生的已有知识、先有知识或原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有研究证明“特定领域的先有知识在预测学习者未来能力时比智力因素更为准确。”这就意味着,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在学生走进课堂前就决定了,但这并不意味课堂教学的作用不大。学生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
学生的已有知识来源很广,包括正式的学习环境和非正式的情景。家庭、社会、娱乐、媒体等都是他们知识的来源。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丰富,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学生的大脑更不是“一张白纸”了。课堂上绝不可能存在“零起点教学”,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性。
但我们还需要注意这样一点: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学习。特别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片面的、限制性的,不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探明已有知识的同时甄别的工作必不可少。
你懵过吗,懵了怎么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