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岁的药王孙思邈临终叮嘱:此药方绝不可流落民间,一定要销毁
探究历史的真相,挖掘过去的故事,听听老一辈讲述脚下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
感受历史传达的厚重,用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历史,用心去聆听来自过去的声音,感受古人传达的智慧,关注我,跟着我们一起去追寻先祖的脚步,挖掘出那些尘封在泥土中的历史!
正文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他年幼时便很好学,但让他走上学医这条路的大抵是自己的身体。少年时期孙思邈身患疾病,经常要请医生治疗,花费家财无数却还是没治好。十八岁那年,孙思邈立志学医治病,二十岁的时候小有成就,开始给乡邻治病。
都知道,他活了很久,一直到142岁才去世,这是因为他崇尚养生。所以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养生的方法都是历年通过各种资料总结出来的。他不惜抛弃高官厚禄,只为了专心研究医学,所以当杨坚提出给他国子博士职位时,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在太白山,一边下功夫研究医学著作,一边亲自采集草药,研究医药学。
期间他认真研读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术,也广泛的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治病。最终以毕生精力著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他已注意到张仲景的一个药方。孙思邈曾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所以他对这个药方又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一直到唐永淳元年(682年),142岁的他即将走到人生尽头。
此时他才对自己的弟子进行叮嘱,要求他设法将这个药方摧毁,不能任其流通。而这个药方正是五石散,是一种重要散剂量,主要成分为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加上一些辅料。相信这个名字都听过,它是张仲景所发明的,但张老先生只是给伤害病人吃,并不是给正常人吃的。因为这个药方性燥热,对伤害病人有补益,可孙思邈发现一件事,五石散于人体有害。
后来在魏晋时期造成的后果正是他所担忧的,这种药方有类似摇头丸的作用,服药之后人体会忽然发冷、发热,精神进入一种恍惚的境界。似乎还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相当于是精神麻醉,然而魏晋的人却认为它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夸张的甚至有说它包治百病,实际上它只是祸害人的东西,常服容易上瘾。
一个不好还容易造成后遗症,东晋有位名士皇甫谧便是在服五石散不当,落下了一身的重病。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是浑身燥热,五内如焚,就算在隆冬,都要光着身体吃冰。夏天更是难以忍受,就像是得练练疟疾一样,身体浮肿、四肢酸痛。皇甫谧后来实在受不了,一度试图自杀,还是别人拦了下来。
他的记载中,许多人都死在五石散手中,痛苦的比比皆是,比如说他的弟弟、东海人王良夫、陇西辛昌绪、蜀郡赵公烈。而且服药之后身体特别敏感,很容易磨破,便不能穿较硬的新衣服。所以魏晋的名士看起来都很艰苦朴素,实际上是药吃多了,把身体搞坏了。显然,孙思邈发现了五石散的坏处,因此才不断叮嘱弟子。可惜他叮嘱也没用,世人的追捧的歪风渐长时是听不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