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谁都对——巴纳姆效应
看看下面这些话,猜猜说的是哪个星座:
1、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2、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3、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4、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5、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6、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7、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8、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9、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10、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是不是像在说你?其实这是七十多年前,心理学家伯特伦·弗拉做的一个人格测试,他当然不认识你,但怎么看怎么像是在说你是吧。
这个测试要求被试者评价其与自身性格的契合度,评分在0——5之间,结果平均评分是4.6,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这说的就是自己。这明显不科学吧,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性格高度相似。
这个测试揭示了一个心理学现象:人们通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就像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所说,他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他的节目里有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能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因此,这种心理学效应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知人者智,自知则难”,其实每个人距离认清自己的目标都还很遥远。我们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外界信息的反馈相当重要,而受其干扰也就在所难免了。
比如上面的星座信息,几乎每一种特征都从正反两方面去说,这会让人从某些自己认可的片面信息去理解全部内容,由此而放弃了对其中逻辑关系的理顺,如果再说的煽情一点,就更加让人难以自拔了。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的消极影响,其实就是认清自己的一个过程,一个漫长的过程。小时候常被说幼稚,指的是对外界及自我认知的缺失,这是由于小孩子经历少,掌握的信息量少。反过来说就是,要想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信息量的积累必不可少。经历的足够多,掌握的信息足够多,人的辨识能力自然增强。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重大事件的成败经验,结合时间、背景、场合、环境等因素,避开情绪干扰去客观评价,如此种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便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