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在这章对道进行了平铺直叙的描述,以形而下的语言来直接描述形而上的“道”。不过方法还是那个方法,先伸出手指给我们指方向,然后再告诉我们别去关注手指,也不要关注中间的障碍物,抛开这些之后往前看,边走边看,走得远了我们才能看到。

《道德经》的很多句子都是押韵的,夷、希、微古音应该是押韵的,诘、一应该也是押韵的。状、象、恍也是押韵的,首、后也是押韵的,始、纪也押韵。

是不是很有意思?当年,这些章句可能就是传唱的民谚、歌谣,类似于诗经里面的诗。

所以,我们还是要按照诗的方式去理解,不要扣字眼,关键是体会他的意境。

总的来说,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的。说一下字源,夷,就是人背着弓,原意是征讨,后来引申为平,夷为平地就是这么来的;希,甲骨文上面是网,下面是布,比喻织得很稀疏的布,后来引申为稀疏;微,甲骨文是整理头发,引申为小。字源其实也是挺有意思的,演进过程就像悬疑电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买本《说文解字》来看,不过上面讲的也未必都对,自己还是要加以分辨。

然后老子说,夷、希、微这三者,我们没办法进一步下钻了,到这他们就混合起来了,称之为“一”。

这句话用现代白话说就是,如果我们站在还原论的角度,不断的去探究道的组成时,最终都会遇到瓶颈,也就是总有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而分到这么细致后,我们就没有办法综合,因为太复杂,形成了一个混沌系统,而人类还没有办法为混沌系统建模。所以只能说,到这里就算到了边界。我们把边界状态、不可建模的那些东西都统一叫做一。这里要注意,这个“一”并不是“道”,而是由道而生的最初状态。我们不只是不能直接描述道,我们是连道前面那个一都不能精确描述。虽然不能精确描述,但我们还可以曲线救国,可以类比、可以绕着弯说个大概,老子全篇都在干这件事。

什么是还原论?

就是形式逻辑最基本的方法,从大到小依次细分,例如把物体分割成分子,把分子分割成原子,把原子分割成质子、中子、电子,再分成夸克,再分成一堆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老子当然不知道可以分到这个程度。当时没有实验条件,但不代表就不可以思辨。古人的思辨功夫并不比现代人差,他们的认知主要是受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也就是没有技术力量去进行实验验证。而那些他们可以进行验证的领域,反而集中了古人大量的智慧,现代人恐怕未必比得上人家。例如如何做人,现在的教授们,恐怕没几位敢说自己为人处事的水平堪比古人吧?

所以,古人虽然不知道分子以下的存在,但是他们通过在宏观层面的思辨和实践,还是能够发现还原论的局限性。

你看,老子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一”这个东西你就没办法还原,已经到了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地步,那么边界以外的“道”是什么样就更没法说了。但是还要描述这个“一”,怎么描述呢?只能绕着说,他的上边也不光亮,他的下边也不昏暗,渺茫一片,不可形容,结果还是回归到了“无物”。就像我们观测黑洞,电磁波虽然无法从黑洞逃逸,但是黑洞周围那么多天体围着他转,各种电磁波发生弯曲,这些我们还是能观测到的吧?观测到了这些,也就可以知道中间有个极大质量的天体了。这个天体表面不可见,光都无法逃逸,那除了黑洞还能是什么?所以,描述“一”也用了同样的套路,悟道的方法也是异曲同工。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这东西能叫什么呢?其实就是个难以描述的东西。

迎着他看,看不到他的头,追着他看,又看不到他的尾。

“一”是这样,“道”就更是这样,他们同样无边无际、不可名状,我们怎样才能追随他呢?

下面这句是全章的要点了:

我们只能按照前人总结的道来应对当前的事物,能学习前人的“道”,我们自己的道就有了标准。

说到这,老子就停了,这句话他没说完,我们给他补充上:

有了前人定下的标准,我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就可以不断迭代这个“道”。而我们迭代之后的“道”,又会变成后人迭代的基础,日拱一卒,我们可以不断向着“道”前进。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本章继续表彰道,赞美道,告知统治者以道治理. 先贴下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 ...

  • 《道德经》老子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

    <道德经>老子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孟子也有一句话:富贵不能淫. 淫,是迷失和过分的意识,正如朱元璋所说:处富贵者,正当抑奢侈宏俭约,否则便是自取灭亡.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莫为贪 ...

  • 老子之道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千古一文《道德经》(第四章)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又)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挫其兑(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对这一章能按字面意思,清楚条理解释出来的,我反正还没有见过,大多翻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林岭 金盒读习社 观妙韩磊 - 道德经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mi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 ...

  • 道德经三十四章——大道汜兮

    这一章继续对道进行赞美,进行美誉. 先贴下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这一章阐述了做人的道理,这种道理,从过往几千年来看,也是刻录在国人骨髓的,也是国人内敛的一种性格表现. 先贴下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十四章解析

  • 道德经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这一章节与前文民不畏威相承,继续告诫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先贴下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四章 道体无相章\即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四章 妙契玄同章 ...

  • 道德经第十九章 视素抱朴

    聊名著,读经典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素之心得感悟-- 我第一次听说愚民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