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打败匈奴,是靠国力强大还是个人能力?看看汉匈战争就明白了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始于刘邦,止于东汉灭亡,贯穿了两汉四百余年时间,汉朝对匈奴的认识也随着双方战争的不断深入而了解,刘邦时期是匈奴正在崛起的强大时期,当时的华夏由于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再到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的战争,实力不断衰弱,长年的战争让华夏丧失了大量的人口与实力。
尤其是刘邦在经历了白登之围后,见识到了匈奴有40万骑兵大军,这对汉朝来说是不可思议,当时的秦末汉初华夏虽然有千万级别的人口,但是骑兵数量只有数万,匈奴一下子就能出动40万骑兵,让刘邦感到震撼,最终双方实行和亲政策,暂时休兵。
刘邦遭遇匈奴的白登山之围
刘邦之后,经过了刘盈、吕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没能大规模与匈奴开战,一方面是顾忌匈奴的实力,另一方面是汉初实行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国策,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恢复了很多,钱、粮堆积如山,据说仓库里穿铜钱的绳子都烂了,可见钱太多了,汉武帝才准备跟匈奴开战。
起初,汉武帝不敢跟匈奴硬碰硬,于是弄了一个马邑之谋的计谋,企图用一次计谋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匈奴主力,马邑之谋汉朝一共投入了30多万精兵,而匈奴方面则有10万骑兵主力,但是马邑之谋最终没有成功,然后汉朝与匈奴才正式开始了战争。
马邑之谋事件结束三年后,汉武帝派出四路大军攻打匈奴,这是刘邦之后,汉朝第一次主动派出大军进攻匈奴,四路大军由四名将领分别率领1万名骑兵,这四名将将领分别是: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最终的结果只有卫青一路获取了胜利。
汉匈和亲
从此之后,卫青一发不可收拾,七征匈奴,七次获胜,一共斩杀和俘虏敌人5万多人,另外还有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五征匈奴,取得的战绩比卫青还要大,数战数胜,一共斩杀和俘虏11万多人,并且迫降了匈奴浑邪王数万人,但是,总有人说卫青和霍去病打败匈奴靠的是汉朝强大的国力,是这样吗?
先来比较一下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国力差距与优缺点:
1、比人口。
汉朝初年时,整个汉朝的人口差不多只有1300万左右,经过六七十年休养生息,增加了二代半人,汉武帝初期时,汉朝的人口有3400万,翻了2倍多。
匈奴的总人口史书没有记载,如果当年白登之围,匈奴真有40万骑兵的话,这可是举国之兵,如果以10个人养一个骑兵的话,匈奴人口也只有400万人,虽然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发展,实际上匈奴人口增加并不多,因为匈奴一直在打仗,东并东胡,西兼月氏,到汉武帝时期,就算匈奴人口持平吧。
匈奴人
这样的话,汉朝人口是匈奴人口的8.5倍,人口多,实力确实强,赋税与粮食产量都远超匈奴。
2、比经济科技。
汉初时,差不多进入铁器时期了,铁器的特点是坚固、耐用,汉军的环首刀算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兵器,汉军的箭头也是铁器制造的,反观匈奴,初期的匈奴甚至还有用骨头和石头制作的箭头,这种杀伤力肯定不如汉朝的铁兵器。
匈奴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经济主要靠游牧,游牧就是靠天吃饭,随水草而生活,经济主要是牲畜业,而汉朝不同,以农耕为主,虽然也受天气影响,但是比起匈奴来说,先进了不少,汉朝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经济科技,都是远超匈奴的。
汉军
3、比马匹。
这是匈奴唯一比汉朝强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就是马匹,而且匈奴生活的地方产大量名马,匈奴马匹质量也远超汉朝,据史书记载,漠北之战时,汉朝一次性出动了14万战马,这可是汉朝的倾国之马,也没能比得上白登之围匈奴的40万匹马。
白登之围匈奴40万匹很可能是夸张的说法,一千多年的成吉思汗去世时,蒙古军队也只有13万人,就算一个人有3匹马,才将近40万匹,那个时候的匈奴就有40万匹马,是让人值得怀疑的,司马迁有可能夸大了匈奴的军队数量。
4、比战略战术。
匈奴人从小学习骑射,其骑马射箭的本领是超过汉朝士兵的,这只能算单兵作战能力,论阵法和整体作战能力,匈奴还是不如汉朝的,打仗比的不是单兵作战能力,而是靠阵法与整体战斗力。
匈奴骑兵机动性强
匈奴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强,因为全是骑兵,可以快速移动,匈奴侵扰汉朝边境都是骑兵出动,抢了就跑,汉朝一出动大军支援,根本就找不到匈奴骑兵了,人家早逃了,这是匈奴军队最大的特色。
汉朝因为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早期与匈奴对战时很痛苦,因为找不到敌人,匈奴人堪称游击战的鼻祖,打得过就跟你打,打不过人家就跑,你也追不上,从刘邦朝代到汉武帝初期,匈奴有十几次发动骑兵骚扰汉朝边境,每一次都是抢掠人口、财物,抢了就跑,汉朝根本没法与之作战。
汉武帝发动数次对匈奴的大战,第一次大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匈奴主力,因为匈奴机动性高,又没有固定的城池,在茫茫草原作战,能找到匈奴主力就是一种能力,汉朝只能以骑兵对骑兵,以游击对游击来对付匈奴。
汉武帝
西汉名兵陈汤曾经说过一句话: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意思是:五个匈奴兵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因为匈奴兵的兵器朴钝,弓弩不锋利,现在匈奴人学习了汉朝的技巧,可以三个匈奴兵抵一个汉兵。
陈汤是西汉晚期人,比卫青、霍去病晚了一百年左右,这话从侧面解释了汉朝的实力明显强于匈奴,再比如李陵的浚稽山之战,以5000步兵对战匈奴8万骑兵,杀伤杀死一万多匈奴骑兵,最后还是弹尽粮绝,没有支援的情况下,被匈奴打得全军覆没,李陵这个战绩实在不弱了,也能看出汉军的兵器确实比匈奴先进多了。
卫青
汉朝和匈奴比综合国力的话,当然还是汉朝强,但是,并不是国力强就一定能赢,历史上国力弱的政权消灭国力强的政权比比皆是,比如东晋8万北府兵打败80万前秦军队,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直接导致前秦政权的崩溃,所以在战争中,实力是一方面,能不能打赢战争还有其他因素。
如果你看整个西汉与匈奴几百年的战争,能够一直打赢匈奴的将领就那么几个,陈汤就不说了,那是匈奴实力比较弱的时期,就说汉武帝时期,能一直打败匈奴的只有卫青和霍去病,他俩能一直赢,靠的就是他们杰出的军事能力。
只要一比较就能发现他们的军事能力,比如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四路大军攻打匈奴的那一战,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四人各自率领1万骑兵,同样的配置和条件,这次战争完全就是汉武帝的一次考试,这是一次公平的考试,给四个将领同样的条件,就看谁能发挥得好,最终的结果只有卫青打赢了,这就是能力的体现,而不是什么国力强的问题。
霍去病
而霍去病更是军事天才,17岁就第一次上战场打仗,率领800骑兵斩获2028个敌人,22岁就能带领5万骑兵直捣匈奴腹地,创造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的战绩,这是古代军事史上的最高战绩,比东汉窦宪创造的燕然勒石要强得多,这就是将领的能力问题,而不是什么国力强的问题。
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汉朝就再也难打胜仗了,比如和他们同时代的名将李广,在对战匈奴的战役中,一场也没有赢过,反而损兵折将,再比如名将李广利,曾经两次远征万里之外的大宛国,并成功征服大宛,但李广利对匈奴的作战中,几乎都是失败,每次作战战损比达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而且最终还是作战失败投降了匈奴。
公孙贺与匈奴作战中,大多数情况是无功无过,只有一次随卫青作战时,俘虏了匈奴王有功,公孙敖与匈奴作战中,有功有过,第一次单独与匈奴作战,公孙敖的1万骑兵就损失了七千人,跟随卫青作战时,立过一次功,跟随李广利作战时,损失人数过多被判死刑,还有一次作战时迷路,成绩也不出众。
李广跟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赵食其跟随卫青作战时,有战功而封侯,独自率军作战时,因为迷路而被罚为平民,赵破奴跟随霍去病作战时,立了不少战功而封侯,卫青与霍去病去世之后,赵破奴独自率军攻打匈奴,失败被俘虏。
把汉武帝时期的所有将领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会发现,只有卫青与霍去病与匈奴作战是从来没有输过,而其他将领是有胜有负,而且还败得多,战争跟国力有关,但不是绝对性的,同时跟将领的军事能力有关,卫青与霍去病能够打败匈奴,除了汉朝的国力支持之外,更多是靠他们独特的军事能力获取的。
卫青的特点是:稳重、冷静、低调,考虑问题周到全面,与匈奴作战时,计划周详,往往能够取得胜利,霍去病的特点是:敢打敢冲,作战骁勇果断,擅长长途突袭,敢于冒险,为人张扬激进,正因为霍去病敢冒险,所以他取得的战绩远远大于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