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的写作秘笈(四)
接上文阿信老师的写作秘笈(三)
莫言的作品和张艺谋拍《红高粱》电影就受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马尔克斯的《活着就是为了讲述》这本书。他说生活中一直遇到很多挫败,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他说写作最重要的是真实,把人生的丑事都写下来,他甚至把人生的第一次性生活也写下来,对读者非常诚实,非常开放。(因为这里是成年人的写作课)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一点对每一个写作者都是挑战,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对我自己也一样,我想了很久都没有动笔。
讲马尔克斯这一些经历无非是告诉我们要坚持。阿啃,他那么忙,要做营队,要开设家长课堂,开设儿童电影课,儿童写作课,还要各地出差讲座,还要在许多群参与读书讨论、回答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各种问题,还要坚持写文章。除了写作是他的第一热爱,重要的是坚持,是勤奋,各位再忙也没有阿啃那么忙,大家要向阿啃学习。
4,那些生前很“失败”的作家。
如果在座的37岁还没有成名,还没有写出个性,也没有自己的风格,那也没啥了不起。讲了这么多37岁甚至40岁的例子,无非是说明年轻的时候干啥都可以就是不能当作家,无非是因为喜欢表达、不能自已才能成为作家。马云当年在杭州开翻译社,翻译社是亏本的,他后来把翻译社分成两半,一半做贸易一半做翻译,用贸易的钱来养活翻译社,也是因为喜欢因为坚持,后来他就成功了。
我们平时可以写论文、写公文、上班养活自己,业余坚持写作,坚持写让自己走向更高的目标。写作能力提高了,论文、公文的能力也会跟着提高,写论文和公文也变得有价值了。看看《王阳明全集》,也可以看看曾国藩写给皇帝的奏折,这些是公文,怎么打仗,怎么谈判,怎么收集信息,怎么劝皇帝,怎么让土匪投降……写得非常详细,非常生动。当然读书不能只读论文,读书的面要增大。
如果50岁也没写出名堂来是不是就没希望了呢?美国艾米丽、狄金森生前写了1600多首诗,生前只是发表过7首,死了以后还是默默无闻,后来由她朋友整理出来传到美国,和惠特曼、欧文齐名,形成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画家梵高,名画《向日葵》的创作者,也是一个作家,他写给他弟弟的书信---《亲爱的提奥》,和《傳雷家书》、《梁启超家书》一样,是畅销书之一。他生前就没有出版,死了之后才成为畅销书。
读《约翰卫斯理日记》,我发现他写日记本来希望成为时间管理的主人,但是日记已经成为传记的一部分,他通过记日记也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再如塞万提斯的《唐吉柯德》是欧洲的名著,就像国内的《西游记》,大不了是科幻小说,有什么了不起呢?当时塞万提斯也遭到许多人的批评,当时骑士文学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落幕了,但是最终也成了世界不朽的名著。
人生真的很难,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一直写也许🉑️以成为大咖或者大牛。也许有人会问概率是多少呢?统计学说是万分之一,那你用什么证明你不是万分之一呢?你唯一的方法是和他们一样去写,写到50岁,写到60岁,写到70岁,写到盖棺定论,也许盖棺定都没有出名,甚至盖棺50年后才出名。你没有成为大牛,你现在正走在成为大牛大咖的路上,但如果把这个当做目标是不是太痛苦了?
写作主要是内心的交流,写作是疗伤的工具,自己和自己交流,把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写作也是一种追求美的工具,让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写作有更高的追求,用一支笔写出自己的独特性质;写作也是自信的来源。
5,出版作品并不难。
我前面说了这么多,是因为有一个误区一一在中国出版作品当作家是件很难的事,尤其是80年代,以为成了作家就是明星。其实这是一个困境,我以前也是局中人,读了《梁漱溟传记》,我开始清醒了。
大名鼎鼎的梁漱溟,在改革开放以后,自费出版了一本传记。我以前很看不起自费出版的,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一般认为士大夫不能谈钱也不看重钱,和钱放在一起就不高尚。以前,我把出版的书分为好几个档次,比如第一档次是三联、商务、广西师大这几个出版社出版的书,这样的书觉得拿得出手、有面子,如果是大象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就会觉得低人一等;第二档次是愿意给你出版,还有稿费赚也不错;第三种的是自费,出版出来没啥意思;等而下之没有出版社就自己印了。其实这都是误区,作品不一定得到出版社的认可。
我读了古代的《李贽传》就突然明白了,但有一个疑问,你直接写给皇帝的信怎么会让老百姓知道呢,你批评皇帝的文章,皇帝留在宫里不发或者把它烧掉,外面怎么看得到呢?后来发现那个年代是雕版印刷术,用雕版印个二十份三十份,送给朋友就会流传开来,有可能编入文集,后人就能够看到了。那个信也不过是三四张纸,打印几十份,那也是出版,也是作品,就像今天发在公众号也是作品,不一定要出版社的认可。
巴西金当年就让他弟弟开了个出版社就开始出版了;商务出版社前身是个印刷厂,出版社创办人的姐姐取名叫商务出版社。为什么叫商务,主要是印信函、信笺、工作笔记、帐本等等,所以商务出版社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在今天这边出版不够灵活,必须经过审批,还要收上万元的书号费,所以出版会有一些困难。
论文、随笔、百来字的感想呀,这也是写作,发朋友圈也是写作。从今天开始,每天发一段知名人物的格言,把它改一改,就变成365天格言,类似“培根格言”;全世界的格言整一整,改编成一本书;富兰克林可以出版《穷查理智慧书》,你也可以;作为老师,从其他书上摘录一些文章也能出版一本书;郭初阳出版了一本《人之初》,他也是从其他书上摘录一些好文章,他能编你也能编。这样看来写作很轻松啊。关键是怎样去掉知识分子内心的骄傲、胆怯、畏惧,去掉面子,老师完全可以编教材。我正在编格言,明年准备出版。
写作需要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阿啃老师的《我家有个小学生》文笔一般,最大的特色是知行合一,他是知行合一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我的孩子应这么教育他”,真的是这么做,不是开玩笑。不像有些人说起素质教育头头是道,但自己的孩子却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晚上刷题到深夜,中午吃饭也有时间限制,说和做是两回事。但是读阿啃的书最好的方法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去读,用检察官的眼光。哪个地方表述不清楚,哪个地方可以写得更好,可以补充,这样才可以进步,而不仅仅是崇拜,发现他的问题,然后做自己。
写作是最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美的,也是最具创造性的劳动。有句话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是还是能发现新的事情,我读《论语》、《史记》就发现了里面一些有问题,这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动力,让我自信心爆棚。
奥威尔在《1984》的序言里回答了“我为什么要写作”。
“凡是作家都自负自私,也是懒惰的,在他们各种写作动机的根子里面,还存在一个谜团。写本书是场可怕的、令人疲惫不堪的挣扎,就像很长一段时间得了令身心痛苦的病症。如果不是为某种他既无力抵抗又无法理解的魔鬼所驱使,他永远不会做起这样一件事。就人们所知,这个魔鬼只不过跟让小孩子号啕以引起别人注意的是同样一种本能。”
也就是说只有少部分有天赋、随心所欲、坚持自我、固执的人才能成为作家,作家就是一辈子为自己生活。他们会有自负、自私、懒惰的一面,但心里有一块圣地,有块自留地。
人生是非常艰难的存在,非常神秘,我们要从认识自己开始,认识你自己才可以写出不同的东西,因为每一个生命极其独特,如果你进入写作领域,独立思考,就会认识到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古希腊时代有人问哲人泰勒斯:"何事最难为?"泰勒斯回答道:"认识你自己。最后这句话被当作箴言刻在了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
我们要表达的是欲望,写作可以回顾童年,让生命变得独一无二,甚至我们离开人世之后,还能让读者读到。写字者长生不老,肉体可以离开,文字、思想可以永恒,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也是被上帝鼓舞的力量,让生命变得更加美丽,变得更加深邃。
四、独孤九剑。
前面讲的是是内功,写作的源泉,现在讲实在的。我们平时的论文格式都是“在xx的领导下,在XX的帮助下,”然后是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文章,放在任何人身上都能成立,这样的文章有什么价值呢?或者你可以花一笔钱出版评上职称,但在市场上它往往行不通。
2007年的时候我去石门坎和你香港夫妇住在昭通的一个酒店里。10月份穿毛衣的季节,早上6点半那位先生就起床到楼下散步,双手在空中挥舞了几下。我好奇地问他干嘛呢?他说我太太还在床上,身体不好,我在空中舞一舞测一下温度,然后就告诉她该穿多少衣服。
也许有人说我没故事怎么办呢?推荐一本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但是这本书不像我---不谈观点,用事实说话,当然我要改掉这个毛病。这本书里每讲一个观点都有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说《战争与和平》,虽然有宏大战争场面,但都有一个主角,眼泪随着主人公流。平时我们当老师,在教学中不要关注整体,不要说“2/3都很努力”这样的话,要关注个体才会有故事。比如说,这个孩子不听话,叫到办公室批评,你要知道这个孩子名字,这孩子什么情况?做了什么错事,你和他是怎么交流的?你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中间怎么过渡了?他变好了,是怎么变了的?这些都是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他说我跟儿子谈了一番话后,儿子的学习效率突飞猛进、空前提高。我就追问,你们是怎么谈得?什么是空前提高?什么是突飞猛进?难道以前学8个小时,现在学10个小时了?是不是现在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12点睡觉了?以前不做笔记,现在做笔记了?要写得很具体,否则“空前提高”可以用到任何人身上,什么叫取得“重大进步”呢?是从20分提到60十分吗?应该用具体的事实,把双方坦率交流过程写出来。写作的每一个观点都要准备一个证据,这也证明学理科的好处。阿啃虽然是文科出身,他的文字体现了理科的素养。
不会写对话怎么办?你可以读《论语》,读《柏拉图全集》,里面有很多关于对话的描写。
作业:我们要在群里多多交流,写下明确的目标,越具体越好,发到群里;只要你认真学习了,进步会很大,但要遵守公约;还有没有参与的同学要告诉我原因;这堂课不布置作业,欢迎吐槽,欢迎批评,这就是作业,批评是我生命成长的动力。
第一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