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航空难:遇难的女大学生怎么就成了箭靶?
“掀起你的头盖骨”
当地时间时间3月10日上午,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起飞六分钟后坠毁,机上载有49名乘客和8名机组人员。同日,BBC报道,失事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客机上有8名中国乘客,全体罹难。这8位中国公民中,有3男1女来自央企,1男1女为联合国机构工作人员,1名商人,以及1名即将毕业的浙江女大学生。
当人们的探讨还停留在“该型号的飞机是否安全?”“事故原因到底是什么?”“国内的同型号飞机是否会停飞?”“黑匣子的搜寻工作是否进行的顺利?”等相关话题的探讨上时,其中一位遇难者——浙江女大学生,引起了部分网民的关注。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这位浙江女大学生的身份竟然得到了“全方位”的报道,甚至其媒体账号也被曝光。
一日之间,相关词频繁登上热搜榜,更有极少数素质低下的网民涌入逝世女孩微博进行各种人身攻击和谩骂。
只是因为住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只是因为要去非洲看长颈鹿,受害者便遭受了少数怀揣仇富心理的网友的网络暴力。
很快微博官方删除了留下恶劣网民的言论并进行微博账号封禁的处罚。
更多的网友对事件的发展方向表达了反感,一方面是对于少数网民恶劣评论的厌恶,另一方面则在质疑媒体不报道真正的新闻,却一味跟风、追求轰动效应,吸引大众的关注。
这样恨不得对受害者进行无死角报道和扒皮,力求“掀起你的头盖骨”的新闻,我想发问的是:作为部分媒体,并且进行集中报道的你们,是否还足以称得上一个具有职业素养的新闻媒体?
因为“年轻”“女大学生”是足够能够吸引眼球的噱头么?
因为过着所谓锦衣玉食的生活,要去肯尼亚看长颈鹿的漂亮女孩子足够引起那些对生活充满不满的网民们的关注么?
新闻伤害
媒体为了吸引受众,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放弃遵守媒介伦理道德,在明知被报道人已经受到伤害的情况下还继续以媒介的名义公开发布煽动文章,甚至对之前的一些报道进行重新加工发布,扩大受众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媒体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使得新闻报道对象及其家属承受着来自外界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这样的二次伤害问题也主要出现在案件性新闻和灾难性新闻中。
我们经历过许多有偏颇的新闻重点报道引起新闻伤害,这里带大家回顾一下一个典型的新闻伤害案例。
“2011年的一篇题为《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在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在这个事件中,施暴人对受害人进行了毒打和强奸,而受害人丈夫出于害怕,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躲在杂物间未出面制止。
事情爆出后,媒体开始一波又一波地对受害人进行采访。一段网上流传的视频中,受害人丈夫深深埋着头跪在地上,用带着哭腔的声音恳求媒体停止采访,离开他家。不仅如此,媒体还对挣扎在床上,精神状态接近崩溃的受害人不断进行发问,询问的问题内容也丝毫没有站在受害人的角度去考虑。媒体为了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丝毫不顾及受害者的隐私权,强行把受害人展示在镜头面前,哪怕受害者的家人,熟悉的邻居,甚至还有他们年幼的孩子都能够看到。作为一个不幸的受害者,其身心已经饱受摧残,而媒体向全社会的公开报道,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不顾及被采访者的心理感受的媒体,肆无忌惮地采用各种方式进行采访和报道,为了夺人眼球过度追求新闻的过程和细节,没有人文关怀,肆意的侵犯隐私。
受害人也因为新闻媒体报道的成为了二次受害者。
观众应该看的新闻 PK 观众想要看的新闻
大家是否还记得2014年的一部热播韩剧《匹诺曹》,抛开说谎就会打嗝不止的“匹诺曹综合症”这样的奇幻情节设定,贯穿这部电视剧的可以称之为 “新闻杀人事件”。
男主人公年幼时,当消防员的父亲在一次救火任务中失踪从而引发记者们的质疑和谴责,母亲被逼之下与他一起跳海自杀;13年后,男主角崔达布长大成人,后来也成为了一名电视台记者。13年前自己家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一直牵动他去寻求真相,也激励着他去探索真正的新闻应该怎么去做。在经历“大妈过度运动致死”、“奇载明杀人案”、“凡潮百货名牌书包案”的案件中,男女主角不断对新闻的事实进行探索和报道,揭露了揭开了被掩盖 13 年的真相,并揭发了电视台股东和政府议员对舆论的操纵。
这样一部电视剧展现了新闻失实报道造成的悲剧、政府财阀对舆论的操控、新闻记者遭遇的新闻伦理困境,媒体记者对事实真相的不懈追求,也对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者进行了相对客观的描述。
媒体的一个基本功能是热点跟进。但不同的媒体在新闻报道的同时,都要去发掘与既有报道不同的事实和角度,以求将最为全面的信息给观众。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对于信息的了解和社会的动态有更深入的把握。更明白受众想要看什么以及需要看什么。
比起追踪事故的后续报道,有着明确标签的“女大学生”“漂亮”...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关注,亦是很好的噱头。
什么是观众想看的新闻?什么又是观众应该看到的新闻?
观众想看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但却是观众喜欢看到的新闻,而观众应该看到的新闻则应该是媒体经过信息筛选后认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
新闻媒体比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更敏锐,相对“观众想看的新闻”而言,“观众应看的新闻”应该放在前面,先成为新闻。
媒体报道的边界在哪里?
媒体是社会信息载体的媒体,是“社会公器”。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一味的驱迎风潮、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拥有这样基本的新闻价值判断,才能避免新闻伤害的频繁发生。
最后,愿逝者安息。
参考文献
"浅析新闻报道中媒介失范带来的二次伤害问题"
"由韩剧_匹诺曹_引发的新闻观思考"
加入月捐支持农村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