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或许是对人过敏

最近,我看了第五期的《脱口秀大会》,本期的主题为“保持联系,保持距离”。其中脱口秀演员王勉以吉他弹唱的方式,用一个个诙谐幽默的例子,描述了当代年轻人的人际关系以及社恐日常,实在有点过于真实。

关于社恐,百度上的解释是这样的: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见人恐怖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

而我在这里提到的“社恐”,是非病理性的,主要指的是一种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擅长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场合时常陷入尴尬和恐慌、喜欢享受独处的一种状态。而这种“恐惧社交”的人,并不在少数。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些“社恐”症状:

害怕和陌生人眼睛对视,在公众场合总是掩饰自己,把自己伪装成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进电梯的时候,如果余光撇到有关系一般的同学或认识的老师,就会立马低头玩没有信号的手机,假装没看到ta——避免尬聊;
被邀请上台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从座位走上讲台的过程,就好像步往屠宰场的不归路,而当中发言,就等于公开处刑
……
问了些同学,小y的回答让我深刻。
她说:“以前我出门永远都要打车,只是因为我受不了地铁、公交车里一堆陌生人在我身边,尤其害怕别人盯着我看的时候跟他眼神交集。自己一个人在家关灯拉窗帘,什么声音都没有、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安安静静躺一天,不需要跟任何人沟通,手机信息都不回复是我最爽的状态。
社恐最严重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需要跟不熟的人坐一起吃饭,坐下的瞬间头皮发麻浑身颤抖,别人说的一句话都没听进去,不停地抓自己的胳膊,至今胳膊上都留有深深的痕迹……
以上种种,我都或多或少有些感同深受。害怕和别人打招呼,聚会总是吃,自己拥抱自己,一个人的状态似乎更为舒适。我就是不想,以及觉得没有必要。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我认为没有必要的人身上。
特别是最近。刚开学,每天见到的都是穿梭在校园里的带着口罩的男男女女,似乎在这之间又更多了一层屏障,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远。
但其实,对于社恐的人,反倒轻松了不少。不需要假意寒暄。不想认识更多的人,待在属于自己的干净的小小圈子里,就拥有最大的舒适度。
更多的时间里,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喜欢带着耳机漫步,喜欢窝在沙发里追剧,喜欢做够一个人的饭再乖乖吃完,喜欢一个人承包偌大的图书室……不知不觉已经成了某种习惯。而一些人把这称之为“孤独”。
一个人的日子固然孤独,但更多时候是因孤独而快乐。极致的幸福,存在于孤独的深海。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我似乎在逐渐与自己达成和解。
这或许就是社恐的本质——人生而孤独,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关于社恐的解决方法,实在太多了。
有人会教你逃避。互联网上随手一搜,就会出现类似社恐在公共场合隐身的N种方法,比如耳机一戴,谁也不爱。比如看到“目标人物”出现在百米开外,立马低头装作看手机........
逃避不可耻,也有用,可治标不治本。
尤其是近日,我在新闻中看到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把跷跷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原来这把椅子需要两个人才可以坐稳,这给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新机会。通过跷跷椅了解到,当沟通的契机出现,和陌生人成为朋友,说一句“很高兴认识你”,可以很简单。可是这略带刻意的方式,不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尴尬度么?我们无从得知。
当个外向的孤独患者,似乎是大部分现代人的宿命。解决一个坎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面它。或许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勇敢地对别人say hello,比如在人多的地方展示自己的优势,慢慢去克服恐惧。
但前提条件是,千万不要委屈了自己。
别为了去做某种有目的性的活动去勉强自己。融不进去的圈子就别硬融了,说不上话的人就别说了。你强融或者强说,到头来只会让自己更累,别人又不会多爱你一点。
村上春树曾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写道:“只要走运,在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无论你是否社恐、有哪种“怪癖”,这都能作为我们生存在世间的准则。
生活本来就够累了,我们,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文章/安&舟

编辑/安&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