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6: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取郜(gào)大于宋,(tài)。非礼也。臧(zāng)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sè)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德,以子孙。

1、鼎: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象征政权; 2、纳:安放; 3、大庙:帝王的祖庙。这里指鲁国始君周公姬旦的庙; 4、临照:显示,示范; 5、令:美,善; 6、示:给……看。

[译文] 鲁桓公二年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的大鼎,安放在太庙,这是不合礼制的。臧哀伯进谏说:“作为一国之君,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昭示百官,就是这样还担心或许会有过失。因此显扬最好的道德教化,以训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huó),大(tài)羹不致,粢(zī)食(sì)不(zuò),昭其俭也。衮(gǔn)冕黻(fú)珽(tǐng),带裳(cháng)幅(bī)舄(xì),衡紞(dǎn)纮(hóng)綖(yán),昭其度也。

1、大路:天子祭祀时用的车,路,通“辂”; 2、越席:铺着用蒲草编织的席子; 3、不致:不用五味调和; 4、凿:细舂(音冲),使粗米变细。

[译文] 所以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束带、下衣、绑腿、复鞋,冠上的横簪、冠旁的瑱(tiàn)绳、系冠的带子、冠上的装饰,是用来昭示等级上的差别。

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厉游(liú)缨,昭其数也。火龙(fǔ)(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g)鸾和(hé)铃,昭其声也。三辰旂(qí),昭其明也。

1、藻率: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垫子; 2、黼黻:古代礼服上绣的图案。黑白相间曰黼,黑青相间曰黻; 3、比象:用五色画出各种图像; 4、三辰:指日、月、星。古代把三辰画在旗上,象征事业光辉灿烂; 5、旂旗:泛指各种旗帜。

[译文] 佩巾画上水藻,佩刀系上玉饰,鞶带垂饰,旌旗的飘带,马系的革带,这都是用来尊卑的等数。服装上下绘绣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画各种形象,这是用来昭示物色。马锡、车横铃、车前铃、旗铃,是用来昭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日、月、星辰,这是用来昭示光明。

夫(fú)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纪律。今灭德立违,而(zhì)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之,其又何诛焉。

1、登降:升降,即增减; 2、纪:通“记”,标识; 3、易:改变。指违反; 4、寘:通“置”; 5、象:效法,效尤; 6、何诛:怎么惩罚。诛:惩罚。

[译文]所谓德行,是要节俭有法度,增减有定数,用图纹形象来表示它,用声音颜色来彰显它,这是用来昭示百官。百官因此戒慎忧虑,而不敢违反法律。现在反而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将受赂的郜鼎安置在太庙,公然向百官展示。百官如果效法,君王又凭什么谴责他们呢?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luò),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wéi)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1、章:显著; 2、九鼎:相传夏禹所铸的九鼎; 3、雒邑:雒,同"洛"。洛邑,西周的东都,在今河南洛阳。

[译文]国家的衰败,始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那些徇私图贿的行为就会明目张胆而无所顾忌。郜鼎在太庙,没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了!周武王灭商时,把九鼎迁移到雒邑去,高义之士中还有人说他不对,更何况把明示邪恶叛乱的赂器放在太庙里,这怎么可以呢?”桓公不听。

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wéi),不忘谏之以德。”

1、内史:周朝的官名,负责著作简策并书写王命等; 2、有后于鲁:在鲁国后继有人。

[译文]周天子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在鲁国是后继有人啊!国君违背礼制,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臧哀伯谏纳郜鼎》全文:

夏四月,取郜(gào)大鼎于宋,纳于大(tài)庙。非礼也。

臧(zāng)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sè)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huó)席,大(tài)羹不致,粢(zī)食(sì)不凿(zuò),昭其俭也。衮(gǔn)冕黻(fú)珽(tǐng),带裳(cháng)幅(bī)舄(xì),衡紞(dǎn)纮(hóng)綖(yán),昭其度也。

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厉游(liú)缨,昭其数也。火龙黼(fǔ)黻(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g)鸾和(hé)铃,昭其声也。三辰旂(qí)旗,昭其明也。

夫(fú)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寘(zhì)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luò)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wéi)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wéi),不忘谏之以德。”

 

涉及人物:

1、郜国:周代诸侯国,国君姬姓,伯爵。周武王姬发灭商,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国,都城郜城,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为宋国所灭。

2、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共传34君,享国829年。

3、臧哀伯:本名臧孙达,姬姓,臧氏,名达,谥哀,是臧僖伯之子,鲁孝公之孙。鲁国正卿,事鲁隐公、鲁桓公、鲁庄公三朝,曾谏鲁桓公纳郜鼎。

(0)

相关推荐

  • 【歪读《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其历史背景如下:鲁桓公二年,宋国大夫华督弑宋殇公拥立宋庄公.鲁桓公与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联合共同承认宋国的变局,宋国对四国进行了贿赂感谢.鲁国得到一郜鼎.鲁桓公把郜鼎置 ...

  • 臧氏家族史话

    观兖州 知天下 臧氏家族史话 臧建立  辑录整理 唐朝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每个 ...

  • 春秋左传—桓公二年:唐有魏征,鲁有臧哀伯,可鲁桓公不是唐太宗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九鼎应该是周天子使用的,鲁桓公公然接收,放入太庙,臧哀伯劝阻鲁桓公,如果不能以身作则,臣子就会标榜,这是在玩火自焚啊.对于一个诸侯来说,实在危险.想想自己的王位是怎么来的吧.(羽父 ...

  • 06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左传)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 ...

  • 公子遂

    〇 魯僖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634年 1.<春秋經>:夏,公子遂如楚乞師.楊伯峻注:"公子遂,<傳>曰東門襄仲,又曰襄仲.東門遂.仲遂.東門氏,莊公之子,魯之卿.遂, ...

  •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二年

    ☆提要 [主要事件]宋督弑其君.臧哀伯谏纳郜鼎等 [涉及人物]鲁桓公.郑庄公.华父督等 [涉及国家]宋.鲁.齐.陈.郑.蔡.杞.滕等 [成语典故]臧哀伯谏纳郜鼎 [春秋体例] [1]凡公行,告于宗庙: ...

  • 《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

    [作品介绍]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 ...

  • 《臧哀伯谏纳郜鼎》

    今天我们学习<古文观止>第一卷的第六篇,<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出自<左传·桓公二年>.其中心内容是臧哀伯 ...

  • 《古文观止》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

    [作品介绍] <臧僖伯谏观鱼>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 ...

  • 古文观止45:申胥谏许越成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1.夫差:阖闾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越灭吴后自杀: 2 ...

  • 古文观止3:石碏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wèi)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死.其娣(dì)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1.得臣:齐庄公太子,早亡而未 ...

  • 【歪读《古文观止》】石碏谏宠州吁

    <石碏谏宠州吁>,信息量很大. 全文内容概括而言: 卫庄公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为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从陈国娶了厉妫,生了儿子,早夭.陪嫁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视为已出. 卫庄公的有 ...

  • 古文观止:先秦《石碏谏宠州吁》左丘明·原文朗读·赏析

    古文观止:先秦《石碏谏宠州吁》左丘明&#183;原文朗读&#183;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