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 溪湖路

最高楼  ·  溪湖路

作者  马希玲

溪湖路[1],天角[2]夜思归,次第[3]梦依稀。杏花院内皆凋落,丁香墙外盛开时。洞泉边,红带树[4],少年诗。

且记得、上元来踏雪。也记得、仲秋来踏月。萧寺[5]里,有香痴[6]。山光水色人何在?湖心望月有谁知?柳依依,云淡淡,我来迟。

2013年夏新疆大学北校区西院

(步韵辛弃疾)

【注释】

[1] 溪湖路: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有座亚洲最小的湖叫后湖。溪湖路是该区唯一的一条马路。这条路的一端是杯犀湖,即后湖,另一端是太子河桥头。词人青少年时期在此居住。

[2] 天角:边疆。

[3] 次第:一个接一个。

[4] 红带树:杯犀湖山洞门口的银杏树上,系满了用来祈福的红布条。

[5] 萧寺:佛寺。李肇(唐)《唐国使襆》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萧’字存焉。”后称佛寺为“萧寺”。

[6] 香痴:虔诚的香客。

【浅析】  (杜连娣)

最高楼“溪湖路”,词人写于2013年的新疆之夏。着笔主线,是表达词人对家乡的眷恋,夜幕下梦寐中,重现的场面。

上片,首句词人就以“溪湖路”为词眼,醒目的将家乡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名称,交待给读者。“溪湖”本是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词汇,这里特指泉流成湖,占地面积很有限的“湖泊”,而这小小的“溪湖”,却名扬海内外,“溪湖路”便由此得名。词人数载工作在新疆,那游子之心朝朝暮暮,“溪湖路”是词人对家乡,有模有样的索骥。每每夜幕降临时,“天角夜思归”的词句,点出了作者思乡情结的深邃。“次第梦依稀”更郁郁和盘托出,梦境不停歇相遇的情景。人生芳华风貌,在渐行渐远……再回眸“杏花院内皆凋落”,寓意的笔墨,绘出岁月中家乡的变故,锁离愁怅绪也。“丁香墙外盛开时”,不仅会意出丁香花盛开的绚丽,更意味深长,吐露着作者即便“天角”春风得意时,也一直牵念家乡的过往。风华正茂,远离家乡,那“年少时洞泉边”伫立,观清泉“叮咚”作响的情景;那“红系树”下,亲系红丝带许下心愿的时刻;那“少年诗”行中的炙热情怀,都依稀入梦,好似就在昨天。

下片,词人执笔,继续承上“梦游”。俱往矣,记忆的舞台角色,乘勢登台亮相。“且记得、上元来踏雪”的落笔,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昭示出既往正月十五,那踏雪寻梅,别有洞天的时刻;“也记得、仲秋踏月”亲人团聚,那亲情相拥,即时满满的幸福感悟,无比享受;“萧寺里,有香痴”,记叙着佛寺里,香烛缭绕,那袭人的烈香,云雾萦绕在眼前。啊!这多的“山光水色人何在?”词人恰如梦惊醒,充满伤感,不禁自问。立足“湖心”亭的一刻,词人感叹着,“望月有谁知”啊?岁月里写就的沧桑,离愁别绪的苦衷,在“柳依依”,“云淡淡”中记述着,往事不堪回首。“我来迟”这酸涩的收笔,渗透着人生情思缠绵,不尽怀远的笔墨,其实,总是无收啊!

这首词,词人以“夜思归”为主线,以梦境相遇的家乡情回环着,感性与理性交融,情与景相应交汇,曲折温婉,清晰恬静中行进着。

辛弃疾《最高楼》原词: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怎消除?须滞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辜负雪,也莫向、柳边辜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