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究课堂的实践和思考
左俊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探索。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探究意识
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所以每次上课之前,我要求同学们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并且要求同学们能在教材里发现一些与现实联系较紧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心目中有自己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德国任人宰割,二战爆发前后,为什么又变得如此猖狂?英、法一直要想“祸水东引”,结果为什么法国迅速灭亡了,紧接着英国也遭到了德国的空中打击?这些问题的提出,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虚拟历史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情境性,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让学生理解法西斯在全世界犯下的种种罪行,我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进行报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口头表述的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法西斯的愤慨之情,提高了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三、组织课堂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如“学习与探究”等,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说一说”;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小制作”和“写一写”;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议一议”“想一想”“心得与疑问”。它们的目的都是通过比较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提供参考。
我们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通过新颖的、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一次评讲课后习题的时候,我曾经遇到了这样一道题:“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认为呢?”我临时决定让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共同讨论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能很好地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还学会了与人交流与合作;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还学会了活动的基本方法,本身也接受了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现在我们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丢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的讲授可以激励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冲动,就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况且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温故知新”。所以,教师的讲授,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满堂灌”,而只能说,“一讲到底”不能长期地成为教学的主线,否则,就可能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学生自己探索和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