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观念研究院:吴昊老师教你卖豪宅
在地产界,尤其豪宅领域,实效机构的吴昊老师是专业大IP。
吴老师能成为专业的天花板,有三个原因。
第一,他本人聪明勤奋双商高,属于能力拔群的那一类人;第二,20年的行业积淀没有浪费和内卷,全都在创造性的解决时代问题;第三,由于前面两点,他现在本身是一个40+的富豪。
在豪宅领域,他既有清醒的商家视角,又有切身的客户视角。近些年,做出很多叫好又叫座的豪宅,他不是教书的先生,是真的干成事儿的老师。
所以,他的豪宅观,尤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我是吴老师铁粉,擅长将书中的方法落地。最近梳理了吴老师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篇豪宅文章,提炼了两个解决豪宅问题的方案。
第一,豪宅客户的消费逻辑,帮助月薪1万的从业者理解流水上亿的富豪的的生活和需求;第二,豪宅的销售逻辑,豪宅到底应该卖什么。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豪宅客户的消费逻辑。
01 豪宅不赚钱,那是因为问错了问题,找错了答案
不理解客户,所以问题错了
打工人几乎不可能理解豪宅客户。我们熟悉的神盘阿纳亚麓湖,产品开发都是非市场化的,老板自己按照自己的生活为相似的人定制了产品。标准化流程出来的流水线变异产品,是老农民臆想里的皇帝——得用黄金锄头吧,然而皇帝根本不锄地。
问题错了,所以产品错了
社畜眼中的豪宅是成本+利润;如果假装从客户视角考虑,那就是所有昂贵材料的集合。
一流的地段/稀缺的超尺度形态/高级的服务和配置/大师的设计/昂贵的价格
好地段上价格贵得离谱的大房子,别墅大平层不论。
豪宅的说辞,谈到地段、稀有性,延展一下:说这样的地段和产品,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并希望以此促进成交。
靠剪刀差赚钱是典型的中产思维。而真正的富豪在他自己的领域里面已经足够厉害,赚足够多的钱,升值不是他要靠买房解决的问题。
听上去特别有道理,对不对?
但如果不加思考的应用这个结论,很有可能会碰壁。比如我所在的地区,本地富豪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发迹是因为拆迁,他们的资金来源,资产配置方式,认知事物方式和企业家富豪不同(这部分人中的小部分发迹后有了自己产业,成为企业家富豪,但和最初已经是完全两类人)。本地富豪中这一部分是没有持续赚钱能力,却又和企业家富豪是同宗同乡,“不落人后”就成为一个强大的需求动力。
所以先进的观念很重要,基于地缘的客户洞察也很重要。
02 豪宅的消费逻辑:花钱买服务
如果说未来升值赚钱不是富豪买房解决的主要问题。那什么才是呢?答案是当下。
当下怎么生活:忙
真正的富人,不管是做工程道路和能源制造的老钱,还是做IT和金融直播美容等行业的新钱,每天都忙得屁滚尿流。几年下来,累计了几千万乃至上亿的身价;一年到头,一边数钱一边感觉身体被掏空,但还是得不到休息,春节期间还得喝几场大酒。
当下怎么发展:自己领域的王者,不需要考虑从别的领域(买房)赚钱
富人都是自己领域的王者,在自己的领域已经风生水起同时又掏空身体,比起炒房,在自己的领域里多干几单更赚钱。
当下分户消费:自我犒赏,够好,省心
当富人已经累得掏空身体,回到自己住了5年10年的家,觉得对不起多年付出和家人的牺牲,也想改善家庭环境。一般的房子,他们都看不上,甚至他们住的房子就是那些一般的。想要不一般的呢,自己又没时间去折腾。
中产家庭都希望做施工送设计图,但是富豪们愿意为之掏200-500乃至1000元/㎡的设计费。常见的签约场景是:这里是300㎡,30万的设计费,别把我家设计差。这就揭示了,为什么你的成本只是5万/㎡,而富人愿意花8万来买单,多出来的3万溢价,富人为什么不和你计较。
因为豪宅的基本消费逻辑是:花钱,买服务!
我非常愿意把自己家的生活场景做巨大的提升,但是我本人没时间,也没有这个专业能力。你为我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我愿意多花钱买单。
吴老师帮我们提炼了豪宅的消费逻辑。
接下来我们看看豪宅的销售逻辑,豪宅到底应该卖什么。
03 豪宅的奢侈品价值:服务的本质是解决富豪时间问题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富豪买的是服务,服务贵贱在于凝结在背后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时间资本。分配时间是投资,富人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领域,收益最高,所以他们不会像普通人一样,为了买房研究政策土地户型成本,买完房子成了半个专家。
但是富豪需要用房子来解决他的问题,让他的生活场景得到提升,让他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让他的家人关系和生活体验得到,那么满足他需求的房子,就可以被转化成为一系列的服务。
是草台班子还是专业机构?
是二流设计设计师还是一流大师来为你干活?
这就是服务的价值差别。
04 用服务重构房子的价值:奢侈品和品牌都这么讲故事
地段价值,就是有专门的市场机构为你干活,由他们去帮你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过去,城市的未来,城市能够辐射的各种不同阶级,城市的气质。搞清楚一个城市的价值,相当于是一项选址服务。
产品价值,就是开发商利用强大的行业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找来最好的材料和最好的人为你小众定制。
小众定制的关键是了解富豪这一小众群体的需求。这需要一个特别强大的,吴老师一样的产品经理。而这恰恰是最难以实现的。但我们有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叫做抄袭。
05 正确的抄袭:借鉴一个足够好的框架,在牛人的思路里解决问题
说到抄袭,可能大部分人心里首先会抵触。但事实上,模仿是我们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而所谓的创新创意,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当他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的时候,完全可以弃之不用。
我们做一个项目定位,最重要的部分是客户定位,基于对客户和对城市阶层结构以及消费方式和价值导向的研究,开发一个楼盘。
前面我们也说过,能做到这样,需要非常强悍的产品团队。团队里面的灵魂人物,他需要兼具开发商视角和客户视角。往往这样的人并不是职业经理人路径能够支撑起来的。所以吴老师的方式,其实大部分集团公司,做不到。
在运营为先的边界条件之下,最具效率的方式就是模仿。
能够模仿在于中国的城市是可以分类的,虽然没有一模一样的城市和社会阶层,但总体来讲能够分为几个大类。
吴老师在他的关系场中也给到结论,中国有生长型城市,停滞型城市,枯竭型城市。在每一个城市中,龙头产业财富阶层大概是什么样,都有直接的结论,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结论指导我们去定向的研究客户,省去很多架构的时间。
06 正确的抄袭:案例库+广告调研,会帮助你开发对产品和讲好故事
除了客户研究,营销故事也可以模仿。我来举一个成功的例子:北京天著春秋。这个楼盘在2015年,因为文创出圈,率先抛出了网红售楼处的概念,用高颜值的打卡地网红售楼吸引了不少流量,非客户示范区付费参观,而这个红动一时的网红售楼处,其实借鉴了苏州博物馆。
所以在真正做事情的时候,产品经理们不需要完全的创意脑洞;也不需要、不可以完全的按照产品线去做一个验证性的方案报告,如此内卷,风险很大,很容易做出水土不服的产品。
读书和调研,丰富自己的素材库,产品线+牛人框架,这样做出好产品的几率会大得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