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的赵贞吉(下)
上一回我们讲到,和自己的同窗好友胡宗宪胡部堂不同,担任南直隶一把手的赵贞吉赵大人不是个“公忠体国”的人,他的所有行动的基准都是官场上那条绵延千年,纵横东西的不变“真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到什么事,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万一出了什么事自己也不会被追责。
所以言他君认为,比起苦哈哈的“媳妇”胡宗宪,赵贞吉这个“苏湖熟”之苏的一把手,过的实在是非常舒坦。哪怕是刚刚奉旨从南直隶调来波诡云谲的浙江,也通过“杀鸡”了一个书办,放了自己作为刚上任的新官的火,一下子就把官威给立起来了。刚刚上任尚且如此霸道,可见赵贞吉在南直隶的时候也定然是说一不二的主。
但光靠这些,赵贞吉也无法从封疆升级到入阁。就像郑泌昌何茂才两人一样,这两人也很会“做官”(甚至太会做官了),但做到一省的一二把手也就到了头不说,还因为太会做官把自己的脑袋给弄丢了(你再怎么会做官,再怎么做大官,做的也只是官)。但赵贞吉最终还是入了阁,这就有赖于他在江浙两省的出色政绩。
彼时,南直隶不是承担“改稻为桑试点”的大省,也不是倭寇袭扰的重点省份,赵贞吉本人虽然官僚的很,但能力也不差,不然也做不到随时能调一两百船的粮食支援抗倭。这点功绩在平时不显,但一旦和因搞“结构性改革”而闹到全国上下鸡飞狗跳的临省一比,就显得颇为突出了。徐阶做了十几年的次辅,名下弟子肯定不只赵贞吉一个,但只有赵贞吉混到了南直隶一把手这样的位置上,也只有赵贞吉真正的把浙江的事给办“好”了。
办好了浙江的事,办好了差点酿出民变的“改稻为桑”(对于嘉靖而言,把改稻为桑推行下去好给自己修修道的宫殿,给胡宗宪抗倭才是真正的大事),赵贞吉这才从地方官的极限封疆大吏变成了大明朝的户部尚书,真正进入了他心心念念的权力中心。此时,赵贞吉尚未入阁,但《大明王朝1566》里,户部尚书撑死了只是个“第二财相”,真正的“第一财相”从来就是嘉靖自己。
因此,赵贞吉看似从一言不合就可以轻轻松松把手下没什么大错的书办给“永不录用”的封疆大吏变成了并没有多少实权的户部尚书有些亏,但实际上已经是正经的“大明内阁候补委员”了。既是候补委员,距离入阁也只有一步之遥了,很多人在这一步上蹉跎了了很久都没有迈出去,有的甚至到死也没个盼头,但赵贞吉却是个例外,从把浙江的事完结了到户部尚书再到入阁,赵贞吉只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浙江推行改稻为桑闹出大事之后,嘉靖“倒严而不倒严嵩”,官场贪墨无度的现象有增无减,但大明朝的九洲万方此时却像天人感应一般,到处都是急用钱的地方,以至于查抄严世蕃、鄢懋卿等人的赃款都不够用了。但就是这样的年景,嘉靖依然沉迷于修道,非要让徐阶的儿子任工部侍郎给他监修道观、宫殿。最终,内阁财政会议上又到了严党未倒之前的状态。但嘉靖不肯松口,徐阶等人也没有办法,只能东挪挪、西凑凑,想方设法也要把给道长修宫殿、道观的钱给弄出来。
具体是怎么凑的呢?
“外面传来了李春芳的声音:“兵部昨天一日一晚又重新细算了一遍,原来所算的银子眼下用不了那么多,可以减出五十万两,供工部修万寿宫永寿宫用。
高拱:“两京的各部堂官都愿意暂不领欠俸,许多家境尚好的官员也可以暂不领欠俸,因此吏部也能减出四十万两,以解君父之忧,拨工部修宫观用。
赵贞吉立刻答道:“已经想好了。今年受灾的省份和征税过重的省府必须安抚,该拨的钱一文不少都要拨足。”
赵贞吉朗朗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历来天之道是损有余补不足。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也有富庶的省份。户部已经跟南直隶、浙江还有湖广行文,叫他们从各自的藩库里拿出一些余款,或从各自的官仓里拨出一些余粮,接济受灾和征税过重的省份。这样,户部也可拨出六十万两款项给工部。”
工部的差事,之前是严世蕃在负责,如今是徐阶的儿子在负责。赵贞吉这么一拨,不仅解了自己恩师徐阶的燃眉之急,更是让不开心很久了的嘉靖帝舒心了起来。但对于嘉靖来说还不够,起码对于嘉靖二十年之后的他来说远远不够,已经修道二十年的他现在是个又要昏君的物质享受又要明君的万古流芳的人。
赵贞吉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正是太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封疆大吏到内阁候补委员的升级。于是,赵贞吉面对嘉靖关于如何处置海瑞的问题,主动“接盘”,提出要拿自己的钱补海瑞的罚的俸禄。如此一来,君不负忠臣之名有了,得道成仙的宫殿也有了。很久没那么舒心的嘉靖龙颜大悦,口含天宪:贞者,吉也。
赵贞吉一来,钱就到了。
但是,好像,浙江的百姓不久之前才“改稻为桑”的吧?那我们该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呢?
“户部已经跟南直隶、浙江还有湖广行文,叫他们从各自的藩库里拿出一些余款,或从各自的官仓里拨出一些余粮,接济受灾和征税过重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