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赏花 | 桃花灼灼朝阳
赏花因时(一)
桃花灼灼朝阳
作 者:付 丽
播 音: A K
编 辑:付 丽
朋友,您喜欢花儿吗?
花卉是上天赐给人间的最为斑斓的风景,自然界中没有任何物质比花卉的色谱范围更为宽广而又四时常见,没有任何物质如花卉般千姿百态而又触手可及。
现代的都市生活,我们对花儿的认识,只有绚烂,看花海、赏花田、游花园,乱花渐欲迷人眼。赏花所得呢,放飞一天的心情,几张亮丽悦目的照片,仅此而已吧。
今天,我想邀您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花儿在那时的文人墨客眼中又是什么样子。
明代冯梦龙编订的“三言两拍”中,有一卷《灌园叟晚逢仙女》,讲一个名叫秋先的人爱花成癖,遇有好花,总设法买下,没钱的时候不惜典衣买花,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灌园叟,可见对花之情深。日积月累,他家就变成了一个汇集奇花异草的大花园。其中对他的花园有这样一段描写:
“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芍药芳姿少比,石榴丽质无双。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阳。山茶花宝珠称贵,蜡梅花磬口方香。海棠花西府为上,瑞香花金边最良。玫瑰杜鹃,烂如云锦,绣球郁李,点缀风光。说不尽千般花卉,数不了万种芬芳。”
这真是一段让爱花之人为之动容的话。
我们赏花,只是花开了就看,有时间就看,但是您有注意过,同一朵花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看,是不一样的吗?亦或说,您想过什么花、在什么条件下看最有韵味吗?
“付丽赏花”近期将伴着春花,和您一起探讨赏花因时的风雅。
第一期,我们先来说说正在迎风盛开的桃花吧。
桃,是世界公认的起源于我国的植物之一,它与我们华夏民族有着数千年的联系。
在距今8000-9000年前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古遗址、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遗址以及全国20余处古遗址中,均发现了桃核遗存,表明了桃与远古先民生活的密切关联。
上古神话《山海经》中记载着我们都很熟悉的“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和太阳赛跑,接近太阳的时候就被太阳晒得口渴了,于是夸父就到处喝水。但是夸父最终还是渴死了。而夸父丢弃的拐棍就变成了桃林。
桃的栽培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栽培品种的不断增多,桃花逐渐成为观赏植物。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3000年前的《诗经》,已经开始欣赏咏赞桃花之美。而这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开启了中国桃花审美的第一页。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春日里送新嫁娘的诗歌。诗经时代认为,桃花盛开的时节,正是嫁娶的最好时节。
在桃花烂漫的春日里,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去,一路走着一路唱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歌里,用红灿灿的桃花比喻新娘娇羞又喜悦的脸庞;用累累的果实象征新娘多生贵子,人丁兴旺;用茂密的枝叶祝福新人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茂。
先秦时期,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而桃花文化,正是这五彩斑斓中闪光的一笔。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美好的回忆,也成为缤纷绚烂的桃花文化的最初源头。
《诗经》中刻画了桃花的个体美和景观美,展现出桃花极高的观赏价值。
自此起, 灼灼朝阳下的桃花的场景 , 便深深植入了中国文化,成为重要的桃花审美意象,象征着春日、青春女子、婚嫁、幸福吉祥的寓意。
晋代的陶渊明又赋予了桃花世外仙境、理想社会的新内涵。
到了明代,唐伯虎一首《桃花庵歌》,将桃花的美好内涵融合为一。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桃花就是仙境,桃花就是美人,饮酒赏花,风流逍遥。
桃花之美,在于“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的花朵娇美;
在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旺盛生命力;
在于“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的壮丽气势;
更在于“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情致和“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好。
“须当醉卧桃花雨,堪负人间三月天”。春风和煦,阳光正好。去北海感受山桃点染的琼岛春阴,
到颐和园西堤享受“三步一桃、五步一柳” 的江南美景,
亦或就在家门口、绿地旁、陌上阡头,细赏春光下的灼灼桃花,开启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