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很难,牢记孔子的10条生活指南
梁漱溟先生曾说:
孔子从幼年以至于老,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在旁处,只在他的生活。
的确,孔子也脚踩着俗世的土地,过着最寻常的烟火日子。
只不过,孔夫子的生活丰盛有趣,从来不是一种颜色。
一句句“子曰”的背后,藏着一段段鲜活的小日子。
透过这样的生活,也会看到孔子性格磊落,生活讲究,甚至呆萌可爱。
如果你觉得快乐很难,请收藏孔子的10条生活指南。
字字真诚,句句透彻,让我们跟至圣先师,学好好生活。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说的正是孔子对音乐的痴迷。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以后,陶醉很长时间,连肉味儿也尝不出来了。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与大家一起唱歌,如果有谁唱得好,就请人家再唱一遍,孔子就一边和唱着学习。
即使在困境之中,孔子也离不开音乐。
周游列国在陈国断粮七日,学生们饿得前胸贴后背、颇有怨气,孔子照样弹琴唱歌。
除了亲朋好友去世,孔子不弹琴不唱歌,其他时候都沉浸在音乐中。
音乐伴随孔子一生,难怪谈到人格圆满,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千乐”。
生活给我们的,大部分都是琐碎和平凡。
多一点兴趣爱好,多一些精神追求,也就少了枯燥乏味。
生动美好,似山似水,琐碎的日子也会变得绚丽多彩。
《论语·阳货》记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拒绝了。
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拿出瑟来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孺悲求见的礼仪不对,孔子才故意让他吃了“碰壁”。
还有一个关于阳货的故事。
阳货为请孔子出仕当官,送了礼物到孔子家里。
孔子看到礼物后,即刻想要还回去。
但又不想和阳货这个“乱臣贼子”说话,就想专门找个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还。
面对不喜欢的人,孔子真是连话都不想和他说,就是光明正大地“耍性子”。
真性情,更可爱。
在现实生活里,其实很多人不敢展现真实,甚至压抑自我,刻意讨好。
不做真实的自己,哪能过出真实的人生!
真正厉害的人,都敢于对自己不喜欢的说不。
遇到学生犯错,孔子也会大发雷霆。宰予是被骂最狠的一个。
孔子主张父母去世服丧三年,宰予认为一年就够了。
孔子反问:“于汝安乎?”一年你能安心吗?
宰予居然干脆回答:“安!”
孔子和弟子们说:
小孩子三岁才离开父母怀抱。三年之丧,就是对父母的还报。宰予这人真没良心啊。
后来,宰予又在大白天睡觉,孔子真是忍无可忍,骂道: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垃圾筑成的墙无法粉刷。
孔子还曾经大骂冉求。
冉求担任季氏总管,协助季氏搜刮民财。孔子多次婉劝无效,就爆发了: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敲锣打鼓去攻击他!”
可见,孔子教学中对不争气的学生,也真是没有好脸色。
圣人也会发脾气,何况凡人。
凡尘俗事,气不要憋在心里,要学会给情绪找个出口。
孔子很幽默,而且是高级幽默,一是敢自嘲,二是肯认错。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在郑国与弟子走散,独自站在东门下。郑国人告诉子贡说:
“东门下有个人,憔悴颓废的样子好像一条丧家之犬。”
后来,子贡把这话告诉了老师,孔子笑着说:他说的没错,是这样啊。
面对“累累如丧家之狗”的取笑,孔子没有抱怨,而是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回应。
既自知,又有风度,实在高级。
还有一个高级之处,就是孔子肯认错,不固执。
孔子应子游邀请,到子游任职的武城参观游览。
对子游的工作,提出“割鸡焉用牛刀”的质疑。子游立刻搬出夫子曾教导的话,加以反驳。
孔子被学生当众纠错,他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大方承认错误。
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和随行学生们说:子游说得对,我刚刚的话那是开玩笑啊。
我们在社会上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难免遇到尴尬场景。
自嘲和认错,就像润滑剂一样,悦己怡人。
用高级幽默和尴尬过招,生活也会回馈给我们更多快乐。
《论语·乡党》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粮食要磨得精,鱼肉要切得细。
孔子的饮食情趣,比两千五百多年后的我们还更讲究。
单说孔子的“十不吃”,足够让人惊叹:
食物搁久不新鲜了,不吃;
食物变颜色了,不吃;
食物变味了,不吃;
烹饪不当没煮熟,不吃;
不到饭点儿,不吃;
肉切得不规正,不吃;
酱料配得不合适,不吃;
小摊上买来不放心的酒肉,不吃;
吃肉不会超过吃主食;
喝酒限量不多喝,吃饭配姜不多吃。
谁说孔子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妥妥的“舌尖上的圣人”!
孔子活到73岁,几乎是当时平均年龄的两倍,一定沾了饮食讲究的光。
不仅吃饭,穿衣也从来不凑合。
乡党篇还记载了孔子不同季节、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穿衣风格。
黑色的衣服,配黑色紫羔羊皮;白衣配白小鹿皮衣;黄色配黄色狐皮。总之,颜色要搭配协调。
沐浴要有浴衣;睡觉要有睡衣:居家穿皮袄,衣服要长,右袖要短;大年初一,要穿礼服……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吃饭穿衣,虽说都是寻常小事,却体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经营好一衣一食、四季三餐,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热气腾腾。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话看似说学习,实则讲人品。
意思是:
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关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就可以读书学习了。
孔子的观点,孝悌仁义才是求学做事的根本。
所以,针对孝悌,孔子对很多学生斗殴有针对性的教导。
最有名的要数“色难”这两个字。
也就是说,孝顺父母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是啊!
人一生最大的成熟,不在年龄,而在与父母和解。
为人子女最重要的一门功课,就是对父母好。
对父母好,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论语·宪问》记载:
孔子问蘧伯玉的使者“蘧伯玉近来在做什么呢?”
使者回答:“先生每天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总觉得没能做到啊。”
孔子对使者大加赞赏。
孔子赞的,既是使者,更是蘧伯玉善于内省的品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和他一样。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说得也是内省的道理。
总想着改变别,让被人按自己的想法来,只能让关系越来越僵、事越来越难。
先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才能慢慢改变周围环境,进而改变生活。
自省不仅是高贵品德,更是难得可贵的幸福能力。
善于自省的人,顺境愉快,逆境积极,人生也会更加丰盛。
孔子一生好学乐学。
从 “学而时习之”,到“子入太庙每事问“,再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能看出孔子持续学习的态度。
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越矩。”
可见,十五岁立志于学是孔子一生的起点,直到年老还在编纂文献。
我们现在人总喜欢说中年危机,其实缺少的就是志于学的态度。
终身学习,才能终身成长;终身成长,才能不断向上攀登。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才能达到“不知老之将至”的生命境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茶淡饭,曲起胳膊枕着睡觉,这样简陋的生活,快乐仍在其中。
这是孔子的生活态度。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所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慧的人,快乐像水,阅尽万物,悠然淡泊;仁厚的人,快乐像山,岿然耸立,包容安宁。
孔子也曾这样评价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居于陋巷陋室之中,颜回依旧活得快乐。
师徒二人的生活观,如出一辙。孔子那么喜欢颜回,跟这点恐怕也息息相关。
生活难不难,不在外面,全在你的心境。
放低欲望,简单生活,不断提升自己,提高修养,快乐也会来得更纯粹。
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要。
既然追求理想人格,既然选择做个好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仁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生所做的正确选择。
只要选择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义无反顾走到底。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两度被捕,还与弟子挨饿七天……
再坎坷的路,依然坚守自己的选择。
阳虎作乱专政,孔子选择避仕,专修教育和生活;逃难陈蔡的路上,写出了《春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地走出了43年的教育人生……
“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把正确的事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
没有谁的人生不辛苦,只是有格局的人不言苦、去做事。
生活再难,不失梦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习习儒风,细品人生。
孔子的一生,一半大理想,一半小日子。
一部论语,45个“乐”字,不见一个“苦”字。
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美好的时代,真不该再感慨“人世间过久了,已经忘记了生活应该怎么过”。
生活,到底应该怎么过呢?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
于苍穹天地,求简单真谛。
春看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赏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
人这辈子最大的修行,就是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