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视点】灵璧几位民俗大家去了市里,原来是……

让民俗文化融入美好的生活

文/李东升

宿州民俗研究中心成立一年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民俗学会,市社科联的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发挥民俗工作者的优势,研究中心以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设"魅力"宿州为目标,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不忘初心、意志坚定、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砥砺奋进、团结带领全市民俗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紧贴新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扎实开展宿州民俗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宿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对民间风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并为民俗文化在宿州这片热土上,生存发展和传承,培育土壤搭建了平台。

民俗研究中心以研究阐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学习传播、教育普及为宗旨;探索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互通共融;面向基层民众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培训;在保护农村民俗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力求帮助广大群众规范文明行为,搭建了现代化、多维度、立体式的信息传播平台;积极推进宿州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来,在不断拓展民俗文化工作中,让优秀民俗文化上校园、进企业、到社区、入农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保存传统和与时俱进方面共同着力,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民俗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起到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出台了加强传统文化发展方面的意见,现阶段,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不断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生活。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精华,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精神、中国风度。只有将其文化记忆和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成为现代文化的转化方式。 在新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而又令人惊喜的方式走近我们,当人们感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远去时,一种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用新创意,还俗于民间。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传统文化。

我们今天,在盘点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树立紧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识,通过各种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的面孔不再是呆板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水灵的,才能让公众更好地接纳,才能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要用时尚化的方式来解读古老文化,让传统文化好读、好听、好懂、好记,成为不可或缺的最爱,传统文化就能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途上,越走越宽。

近几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这些改变凝聚成了今天新的社会共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体现了社会共识?我相信今后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因此,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提高涵养很重要,对我们的精神领域也很重要。

孔子说:"道不远人",讲的是大道真理不会远离人。塑造良好人格,激发人的心智文化内涵是“道”,道应该回到每个人心中。文化是对人格的塑造,而过去对传统文化的毁坏也是对人格的毁坏,实现中国梦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社会中重建中国人的人格, 没有人格的重建,我们的社会很难和谐。

在今天新媒体技术时代,道不远人应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借助媒体,让优秀的文化更贴近民众,网络时代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宣传功能可以使文化的传播更为迅速有效,达到传统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过去的一年里,在诸位媒体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位老师的优秀作品影响下,乡音、拂晓报、市电视台、宿州电视报及各县区等媒体开设了民俗文化专刊、专版、专栏,把重视民俗文化落实到实处,树立了风清正气的文化舆论环境,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心灵的甘饴,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定,极大地鼓舞着热爱传统文化人的创作热情。我坚在民俗研究中心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用激情与担当、智慧与坚忍,就一定能谱写好宿州民俗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为安徽省民俗学会有会员宿州民俗研究中心  研究员 李东升

亲爱的微友,您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留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