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老汪湖的历史演变
老汪湖的历史演变
文/朱怀金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老汪湖系奎河左岸洼地,昔处于宿、肖、灵三个县边界,原名青冢湖,西北临山,拖尾河横贯其中,《灵璧县志·河渠原委》云:“县境西北青冢湖,肖、宿诸山之水所趋也,湖之大,周边八十余里,肖、灵各半,分界东南有一河,洩湖水以入睢,土人名为拖尾。”老汪湖位于拖尾河上游,形如釜底,常成巨浸,经冬不消,渔利无,稼穑失,人民逃散,土地荒芜。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十二月十六日至次年三月三十日,灵璧知县贡震集夫八千余名,挑浚拖尾河,自老汪湖滨三汊河(拖尾河与黄泥沟交会处)起,下至陵子湖入睢河,工竣后,湖地现,民众曾得垦植,生活安康。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黄河决口,睢河被淤,老汪湖遂又潴而成湖。尤其是在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夏季,连降大雨,黄水陡涨,赵茅 处决口,南向汜滥,汹涌澎湃,汪洋浩茫,一望弥漫、万顷田园,湮没一空,很多村落,厄遭侵袭,老汪湖即此势呈洞庭波涌之巨象,经冬不退,常年成湖。湖之东滨,有马宅子、程宅子、李宅子等村民惧此逃走一空,余下恋土不移者,常年靠捕鱼捞虾,挖藕摘菜,维持生活,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就连西邱楼村贡生邱逢祥、太学生邱逢瑞等朱门豪户亦遭破产。
民国四年至八年(公元1915-1919年),安徽省督军倪嗣冲拟大挑睢河,谕令宿县知事包允荣、灵璧县知事杨芑生、泗县知事赵仙洲等共集民夫2万余人,下自安湖滨起,上至宿县符离集止,通长三百余里,整治深通,水流宣泄,湖地重现,民众又获垦种得收,小麦亩产成石(每石约为370斤),每年一季麦收足够一年吃用,丰衣足食,额手相庆。由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立《李氏墓志铭》中云:“其子庆云在时(1926年逝世),亲见其母之苦,久有勒石之意,奈连年水患,素志未酬,泉下犹以为憾!今其孙全新兄弟三人,家小康……”,可见老汪湖垦种给民众带来又一次富足。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老汪湖垦种后,肖、灵两县相俱争夺湖田,在肖县境云台、前塔山、后塔山、黄林、二夹张家等五个村民众与灵璧县游集区村民抢种抢收湖田,甚是激烈。尤其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为争夺老汪湖田收种,在灵璧县方面以游集区长李慎五为首的带领联防局士兵及其民众与肖县云台村大财主王大端带领的武装民众进行械斗与枪战,双方伤亡惨重,其中有灵璧县古城村张芳宗和刘派村商朝岭当场重伤致死。这场战斗后,经苏、皖两省会勘、划清界限,明确范围,其纠纷始告平息。
老汪湖地,自1916年至1950年,垦种三十五年间,其中麦收三十年,被淹五年(二年全淹,三年半淹);秋收三年,被淹三十二年(三十年全淹,二年半淹)。人民生活指望麦收,但常因湖水消退迟,耕作质量差,故当地民众亟有灾荒之虞。
1950年冬治理睢河时,确定老汪湖滞蓄洪水,削减睢河洪峰,防止洪水泛滥。1951年5月初,宿、灵两县共筑老汪湖蓄洪大堤,自奎河口门起,经柏山埝、张山、冲疃、小李庄至马集,两端连接山岗,全长39.3公里,集水面积174平方公里,蓄洪面积65平方公里,湖底地面高程22.5米(黄海平面),最高蓄洪水位25.5米,可蓄水量1.48亿立米。并建有柏山进水闸4孔,孔宽5米,孔高4米,控制奎河流域面积615平方公里,进水量344秒立米和小李庄洩水闸3孔,孔宽3米,孔高5.5米,洩水量106秒立米。湖内蓄满,两闸同时洩水,在15天内可全部消退。
老汪湖系蓄洪不蓄涝,保障麦作的工程。1965年冬,开挖红山截水沟,截引黄泥沟上游98.2平方公里山区高地水通过张东湖进水闸(4孔,孔宽3米,孔高5.2米)入老汪湖,进水量69.1秒立米,并将建代娄分洪闸,保证涝水不入湖。
老汪湖在1954、1956、1957、1963年等洪灾严重年份,曾发挥分洪滞蓄作用。1963年两次滞蓄洪水,最大进湖水量160秒立米,蓄洪水位达25.5米,蓄水量1.13亿立米。其第一次蓄洪,即削减奎河柏山洪峰水位0.7米,睢河浍塘沟洪峰水位0.3米。
老汪湖区,在地面高程25.5米以下的土地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宿县境52.4平方公里,灵璧境12.6平方公里;蓄洪大堤长27.8公里,其中宿县境17.15公里,灵璧境10.65公里。湖内现有村庄13个,军垦农场2处。拖尾河横贯及宿、灵两县各纵开一河形成两河三堤汇于拖尾河,使之湖区隔分成两片,于汛期,共蓄洪水;非汛期,分别耕种,常年粮食亩产700斤以上。目前,湖区人民对老汪湖开发利用正在深入,它将会进一步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
您对此事有何看?欢迎理性留评~~~
灵璧家园子平台灵璧朋友微信平台期待您的关注
【灵璧视点】重磅!!整治三、四轮电动车上路,灵璧交警要有大动作了!您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