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皖北阿炳的故事

皖北阿炳——记姜玉仓民族弓弦乐器艺术文/姜德臣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1980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灵璧县文化艺术馆灯火辉煌,正在举行弦乐演奏群英会。出席演奏会的有省文化厅及周边县文化馆的领导,有民间艺人,有区乡文艺宣传队。场内座无虚席,观众正在静心倾听台上一个高挑身材、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的京胡演奏者演奏“百鸟朝凤”、“二泉映月”。台下观众沉浸到乐曲的意境中。时而百鸟喧闹,空谷传响;时而一鸟独鸣,深山幽静;时而狗吠马嘶,惟妙惟肖;时而人声嘈杂,哭笑吵闹;时而皮鼓咚咚,唢呐嘹亮,笛声悠扬;时而铴锣叮当,鼓乐齐鸣;时而夜阑人静,泉清月冷,悲悲怨怨,时起时伏,似倾诉人生坎坷。啊,全场的观众都惊呆了,这不是阿炳吗?是他,姜玉仓——皖北的阿炳!姜玉仓,一个盲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用他那独具特色的软弓京胡,演奏那曲欢快的《百鸟朝凤》和忧伤奋进的《二泉映月》,赢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誉。多次为省、县文化艺术领导人演出并受到颁奖,在音乐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姜玉仓,一个盲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用他那独具特色的软弓京胡,演奏那曲欢快的《百鸟朝凤》和忧伤奋进的《二泉映月》,赢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誉。多次为省、县文化艺术领导人演出并受到颁奖,在音乐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早年不幸1919年,姜玉仓出生在灵璧北部姜山脚下一户贫苦农家。男孩带给父母心里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可是,少年恶运降临,天花使这个可爱而又无辜的他浑身滚烫发烧。那个年代,农村医疗条件差,家庭穷困无钱医治,只能靠自己慢慢地痊愈。最终命不该绝,烧退了下去,人是活了,但眼睛却失明了。小姜玉仓渐渐地长大了,眼睛不能看东西,脑海里空荡荡的。小姜玉仓开始对怎样生活有了思考。他对妈妈说:“我也要上学。”妈妈只能看着他无声垂泪。盲孩子上学,在当时农村简直就是一种妄求。盲人是残疾中的残疾,干活儿办事不如一个哑巴聋子。在个别人眼里,他们是只会拖累别人,要饭找不到大门,集愁和忧、苦和痛于一身而又没有能力摆脱的废物,有什么资格上学,又哪个学校和老师肯收呢?父母具有远见先明就托亲奔友给小姜玉仓找了一个民间唱琴书的艺人,叩头拜师学艺。从此小姜玉仓就开始了拉琴唱书的学徒生涯。寄情京胡姜玉仓的音乐天赋是一位邢计章老师傅发现的。开始师傅教小姜玉仓学唱琴书,发现其嗓子发音不是字正腔圆,而是有点嘶哑。但拉琴尚好,好像有点天赋,就鼓励他多用心拉琴、练琴,希望在琴弦上有所成就。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他不辜负师傅的教导,很短时间内他拉琴技术超越了当时徒友。练琴是小姜玉仓的兴趣。夏天热,坐久了,板凳都被汗洇湿了也不丢下琴;冬天冷,手冻僵摸不了弦,他就把手在脸上捂一捂,实在不管事,就把手伸进怀里暖一暖再练。天长日久,姜玉仓左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手指肚磨成了茧子,那握弓的右拇指的茧子像个小枣。疼痛僵硬的手指按在弦上,音都不那么准了。他咬牙苦练,终于使手指与琴弦又协调起来。半年时间,姜玉仓竟拉坏了三把琴。终于拉出了滋味,一直靠声音辨人的徒弟们都不认识他了,只要一听到琴声就知道是姜玉仓在拉琴。就这样他从师学徒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提前出师,便开始拉琴唱书了。姜玉仓的大脑是高智商的,特别听觉更灵敏,他调弦向来是一手准,从不来回调试,于是常获得观众的叫好声不断。只要听到什么声音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一次偶然机会听到收音机播放豪放而极富激情的京胡演奏曲,便迷恋京胡了。姜玉仓意识到自己已离不开京胡了,京胡意味着他的将来,可京胡将会给他带来怎样的人生呢?他的意识还是模模糊糊的,他的头脑中只两个字:苦练。他每天都要拉上一段时间,他不能没有琴,京胡是他生活的寄托。他说:“我虽然眼前漆黑,但心里充满了光明,充满了对生活的爱。活一天,必须快乐一天,要痛快地拉,高兴地唱”。晚上,他给疲劳一天的百姓们拉上一曲,唱上一段,让他们享受一下音乐的乐趣,既解闷,又能缓解疲劳。天道酬勤,凭着精湛的琴艺,经过两年时间终于磨成一剑。姜玉仓演奏时音质干净利落,清脆明朗,纤细俏巧,坚实有力。他创造性地移植小提琴的弓法技巧于京胡,使用寸弓、双弓、断弓等技巧,丰富了京胡这件小小乐器的表现力。所谓寸弓就是所用的弓段非常短,近乎一寸,今天我们称为快弓,演奏起来对右手的腕子、左手手指的灵活度以及对左右手的娴熟配合等方面的功力要求十分高。断弓即断奏,亦称顿弓,细心的赏乐者会发现在很多的行弦处使用这种弓法,给人以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感觉,很富创造性。他左手功夫扎实,奏出的音符个个灵动跳跃,坚实而有力。与右手配合起来毫无丝毫拖泥带水之感,他的慢速演奏,饱满骨力,纤细而俏巧;快速演奏,运指如飞,字字如铁马金戈般的金石之音铿锵有力、疏密有致;犹如银珠落玉盘般清晰剔透。真所谓:“疏时可以走马,密处毫不透风。”1958年8月参加省残疾人弦乐器调演,姜玉仓获一等奖。这次调演,姜玉仓有幸结识一位尹先生艺人,开创了用京胡演奏唢呐曲子的先例。最令他欣喜的是,有机会和尹先生切磋琴艺。练琴的时候,姜玉仓听到尹老先生演奏乐曲《百鸟朝凤》,逼真动听。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学到手。常言道:心诚则灵,姜玉仓以一个弟子的姿态,虔诚地接近尹老先生。尹先生告诉他这是软弓拉出的效果,非它所不能。他每天都找尹老先生聊天,买两盒烟送他。姜玉仓虔诚的态度,赢得了尹老先生的好感。姜玉仓终于开口:“尹老师,什么是软弓?软弓京胡好学吗?” “好学”,老先生又叹了一口气,表示着某种无奈,意思是说,也不好学,得要功夫。姜玉仓诚恳地提出了要求:“我想拜您为师。”“好哇!”尹老先生居然答应了。“我可以摸摸您的胡琴吗?”他不知道软弓京胡是什么样,但不经允许,是不能随便摸别人琴的。老先生应允了,姜玉仓的心差点跳出嗓子眼儿,他小心翼翼地去摸琴身、琴弓。弓形很大,有些像农村小孩玩的弓箭,弓杆是农村扫帚上的小竹杆,呈镰刀弯钩型,拴的是马尾,比弓杆要长出10公分左右。弓子似乎比二胡弓还紧,然而,用力则软。噢!姜玉仓明白了,马上安排儿子把软弓看仔细,尽快仿做一把。又向老先生请教:“您这‘舌音’怎么拉?”尹老先生示范着拉给他听。尹老先生拉的时候,姜玉仓用手一摸,弓弦正在琴筒上拉动。他明白了:拉琴筒就出“舌音”。此后,姜玉仓开始用儿子给做的软弓拉京胡,练“百鸟朝凤”。练了两天,能发出一些微弱的鸟叫之声,但多是噪音。他不悔心,只能自己练,自己摸索。自己做弓子,为有一个得心应手的软弓,姜玉仓先后更换一百多个软弓。对胡琴筒也加以改装,安个底托。这样,握弦的手可以自由撒开,挥洒自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次,偶然将弓子往上一撬,青蛙叫声出来了。他没有想到青蛙叫声就这么容易在无意中让自己捕捉到了。之后,姜玉仓在琴弦上找到了蛐蛐儿、蝈蝈儿、气蛤蟆等虫叫之声。说到气蛤蟆叫,有一年久旱无雨,庄稼人盼雨心切,渴望旱情尽快解除。姜玉仓就在一天晚上演奏一段坑塘蛙声,各类蛙声齐鸣,那琴弦的蛙声与印在人们心底的蛙声产生了撞击和共鸣,大家再也按捺不住发自心底的激情,期盼一场喜雨降临。此时蛙声戛然而止,姜玉仓激情地说“有这么多蛙声,明天一定会下雨的”。说也凑巧,第二天竟下了一天雨。乡亲们欢喜地说:“都是姜先生给带来的雨。”那场雨滋润的是农田,琴声也滋润了乡亲们的心田。

徐州收徒1975年春天,姜玉仓老先生去徐州百花乐器店购买京胡。架上摆放着各种京胡,价格有高、中、低档的。姜玉仓老先生对售货员说“同志,请你把这里最好的京胡拿一把来。”他接过京胡用手摸一摸杆子、轴、桶和蟒皮,然后手停留在弓上说:“这个弓制作精细、美观,但不实用”。售货员轻佻地接过琴,随手拉了一曲《赛马》说:“哪儿不实用,不好吗?” 姜老先生慢慢得地说“它不能表达我所需要的特殊声音,远不及我的弓理想、实用”。售货员稍和蔼地说“干脆就用老先生的弓与我的京胡你拉一曲”。此时姜玉仓面带微笑从腋下背包内摸索着取出马尾和所谓的“弓”,将“弓”、马尾和京胡三位衔接一体。整一整墨镜,挺拔自然,潇洒大方,高挑的细高个站立在柜台前。只听到“吱、吱”两声,已经定好调,再一次展示调弦向来是一手准的绝招。此时乐器店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乐声响起即刻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送进听众的脑海里:秋蝉在树梢上鸣叫了,悦耳的叫声很有节奏感,像在打着节拍;一只蛐蛐在草丛中唱着“独步进行曲”;一群“蝈蝈儿”在庄稼地进行着“群体大合唱”;还有“气蛤蟆”“咕呱,咕呱”的叫……雨过天晴,大坑塘边,一只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引起满坑塘的蛙叫,声音有近有远,远近同时发声,此起彼伏,蛙声一片(那远近及众多的蛙鸣声是怎样在一根琴弦的拉动中而同时发出的呢?真是奇妙之极)。庭院中,金鸡报晓,声音由近而远。一只小鸡叫声嘤嘤像是遇到了猫。母鸡下蛋了,像在招呼着主人“快来捡蛋啊”。凤凰来了,鸟语虫鸣,竞相高声,伴随着欢快的最后一个音符的结束,琴弦停止了颤动。满屋一片掌声,“太好了”,“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街上行人闻声而驻足观看。“噗通”一声,售货员双膝齐跪“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姜老先生将右手的弓递给左手,摸索着抚摸着售货员的头“请起,请起”。“老先生不答应收徒儿,就长跪不起”。姜老先生微微一笑“我收了那么多徒弟,从来也没有在这样的场合、环境下收徒?”围观者同生呼“收下吧,收下吧” !气氛活跃,场面感人,姜老先生用戴墨镜眼扫了一下围观者“好,看大家的面子,我收下了这个徒弟”!掌声不断,喝彩连连。姜玉仓以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深厚精湛的胡琴功底,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博众家之长,承百鸟朝凤之声,展软弓之绝技,创自己之琴韵,乃皖北阿炳也!姜玉仓老先生在2002年病逝,坎坷一生,历尽磨难,终成绝技。县文化馆曾几次来录音典藏,但他软弓京胡后继无人,无法传承。这一独特的技艺我们只能在录音中欣赏,再展姜老先生弦乐器的绝技风采!(本文作者系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退休教师姜德臣老先生)

【灵璧诗歌】钟馗画

【灵璧视点】安徽卫视记者带我们走近“灵璧足浴女死亡”真相

【灵璧诗歌】虞姬

【灵璧诗歌】灵璧石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镇那条运料河的传说

(0)

相关推荐

  • 京胡弓的选择与保养

    很多拉琴的朋友对京胡弓的选择.保养不太重视,下面讲一讲我在这方面的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京胡弓的长度在71公分----76公分均可,(两个穿弓毛孔的距离)拉老生.花脸可短些:拉旦角 ...

  • 村庄物语︱听“如(rū)”的无奈

    如,从女,从口.字典上说其本义,遵从,依照. 我本来没想着解这个字.我的印象中,它太普通,也太普遍了.我想不起来,这个会意字,在皖北人口中,会演绎出怎么样的另类涵义. 那天一早.冯传礼老先生给我打电话 ...

  • 创艺者|对视陌生人:凝望水彩中的面孔,在虚幻与真切中转述故事的高炳俊

    遇见,是一种神奇的安排.通过水彩,我认识了世界上的陌生人. --高炳俊 时光,随着人们的脚步跌入岁月的深谷,但遇见,是人生的偶然,若无意,相遇之后,便无记忆.人们总是来去匆匆,却又不会无影无踪.身为画 ...

  • 【烟火日子 · 锦故事】童炳璜义结海盗

    作者/ 童 小 谦 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一天,一队清军人马缓缓向前童村口走来,旗旄导前,士卒拥后,将士披坚执锐.为首的参将模样的将军骑高头大马,着盔枪胄顶,神情肃穆,但仪态悠然. 卵石路上响起马 ...

  • 灵璧大庙小白龙探母故事,你听说过吗?

    传奇孝道--小白龙探母 搜集整理/乡村农夫 大庙庙会的由来 大美灵璧家园故事多,南有钟馗斩恶魔,北有小白龙探母尽孝道.在安徽省灵壁县大庙乡陈宅庄后的老濉河南岸,有一座高大的坟茔,它就是小白龙母亲的坟墓 ...

  • 【灵璧故事】灵璧历史名人马英的故事

    马英的故事 文/马道超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英祖自幼博学,精通文武.成为技芝精湛的武术实战家和伟大的武术理论家.替心周易,洞彻阴阳起伏之理.创拳立派. 马英历史名人,有文化底蕴,是受人尊崇的英雄人 ...

  • 【灵璧故事】灵璧大庙小白龙探母故事(全集)

    忠孝美德成佳话,白龙探母世代传 文/出泥不染 刚进农历7月,灵璧大庙街西约一华里陈宅庄北,便会云游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及各种套圈.马戏.魔术.斗狗等等一系列的民间娱乐的种类来到此地,使得这里人山人海,热 ...

  • 【灵璧美文】树和风的故事

    树和风的故事 文/王婧        树和风相识后,从此有了解不开的情愫.         树喜欢风的执着,更喜欢风的疯狂时的吼声:风喜欢树的挣扎.         平日里树注视着风的奔跑,牵挂着风的 ...

  • 【灵璧故事】灵璧朝阳镇浩然公的那些故事

    话说聪明博才好学沈举人--浩然公       文/ 赵秀永      皖东北.淮北平原,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灵璧县朝阳集.它紧邻淮海战役古战场及楚汉文化发源地彭城(今徐州).这个集镇东部四公里, ...

  • 【灵璧故事】灵璧英雄李运南的故事

    少年英雄李运南 文/刘帮銮 四五年初正寒天,时是腊月近年关. 里应外合打游集,八路调兵一个团. 夜里两点悄然动,先头部队走在前. 火光为号扒木城,冲过壕沟城墙翻. 多路冲锋都受阻,敌人机枪喷火焰. 连 ...

  • 【灵璧故事】张老汉的故事

    张老汉的故事文/启明星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初冬的上午,十点钟左右.家住新安村的张老汉正坐在自家的门旁晒着太阳,老伴出远门了,就剩张老汉一个人在家.张老汉今年七十五岁了,瘦削高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