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厉害了,灵璧这两个村曾出了两个举人!您知道吗?
灵璧地名文化之(8)
大杨庄、小杨庄武举人和文举人的故事
文/胡桃夹子
“大杨庄”和“小杨庄”在唐河东岸,两庄相距二三里路,同族同谱,一脉相传。
受县政协“地名文化普查”组委会委托,我近期走访了两个庄子的多位杨姓族人,对两庄的历史渊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整理记述如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户杨姓人家从冯庙南的“枣树杨家”来到唐河岸东的一处高滩地上定居,在此开荒种地,织网捕鱼。
又过了许多年,这杨姓人家,子孙兴旺,枝繁叶茂。因人口逐渐增多,就又分出一支到庄东三里地重新立户,是为“小杨庄”,原来的杨家庄,就被杨姓家旅称为“大杨庄”。
现“大杨庄”杨姓人口九百多,小杨庄杨姓人口一千六百左右。所以禅堂地方又有“大杨不大,小杨不小”说法。
两庄杨姓族人在此生根发枝的几百年间,肯定发生了无数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皆因无文墨记载,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唯有两庄曾各出了一个“举人”的故事被杨氏族人口耳传了下来。
(一)大杨庄出了个“武举”
清朝年间(大杨庄中武举的年代已不祥)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朝庭派“天官”下来访查民情,这“天官”领了皇命,哪敢怠慢,即水陆兼行。有一天到了淮北地界,当官船行至禅堂湖的大杨庄南湖的时候,天官被禅堂湖的优美景色所吸引,就走出船仓站在船头欣赏。正兴浓之时,忽然刮过一阵大风,将官船刮得猛烈的摇晃起来,天官急忙扶住拦杆,才不至落水,可是“官帽”却被刮落水中。当时天冷水凉,风大浪急,船上竟无人敢下水捞取官帽。正在船上的人慌作一团之时,不远处的一个正在撒网打鱼的杨家小伙,不顾湖水冰冷,纵身跃入水中,捞起了官帽,举在头顶凫水过来呈给天官。
天官惊魂稍定,见有人不顾天气寒冷,跳入湖水中把官帽捞起,很是高兴,让人拿来干净衣物,给小伙子换了。然后就与小伙子攀谈起来,谈话中得知小伙子刚满十八岁,自幼习武,因母亲得病需钱治疗,所以才不顾天冷水凉出来打鱼。一番叙述,深深的打动了天官:如此孝子,我要助他臂之力。当下已有主意,吩咐左右拿来一封银两,赏给小伙,并嘱咐好好给母亲治病。
天官访查完民情,回京复命,趁皇帝高兴,就将杨姓小伙的故事向皇帝禀告,皇帝听后也非常赞赏,天官趁龙颜大悦,就为杨姓小伙求得了一个“武举”的功名。
不久,圣旨传到灵壁县衙,即日县太爷就差人把这杨姓小伙接到县府,宣读了圣旨,赐武官服帽和枣红马一匹。并在大杨庄东头,划出一块宽“三弓(一弓一米八)”,长两百弓的“马趟子”留给新武举习武练马。从此新举人享有朝庭俸禄,暂不必去县府当差,只需在家侍奉老母亲即可。
从此“杨武举”之名就被杨姓家族记住并传了下来。
杨武举的“马趟子”在大杨庄杨培钢屋后北边,现遗址尚在。
(二)小杨庄出了个“文举”
清咸丰年间,小杨庄一户人家的公子,因刻苦求学,又承祖上荫庇,在乡试中考中“举人”,这在当年可是天大的喜事。可是,杨公子父丧未满三年,按大清律不能穿红。也许是被这大喜冲晕了头脑,一家人竟将“父丧未满三年”的事隐瞒了下来。新举人是照样骑马穿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庆贺。真应了那句老话“乐极生悲”,杨举人父丧未满三年的事,被人告到了官府。这可是欺君罔上之罪,是要摘掉官帽进大狱的。不几日官府即差人来查此事。
新举人一看官府来查,自知事已败露,触犯刑律罪责难逃,即于当夜上吊而死。
这新举人一家经此大喜大悲,令乡邻们唏嘘不已,大叹可惜!
杨氏族人们也纷纷议论这两个杨家文武举人被人记得的原由,绝不全是因为他们中了举人,而是两个人的结局所昭示出的人生哲理。“杨氏武举”善良、孝道,勇敢,这是一个男人修身立世的必备素质,所以他成了杨氏族人的骄傲。
“杨氏文举”虽有才华,但德行不足,目无国家法规,稍有得势即胆大妄为,是为人处世之大忌讳,有此结局也是必然。
大杨庄和小杨庄的杨氏后人们,如今欣逢盛世,皆各显其能,士农工商,各司其职,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讲述人杨文起(八十三岁),杨文进(七十八岁),杨义之(七十八岁),杨培钢(七十一岁),杨勇(五十五岁)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