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风味里的故事/林碧
每到年关岁尾,我最爱看的节目是和美食有关的纪录片,毕竟年节文化总是和饮食文化密不可分。这次我看的是《风味人间》,一档在全球范围内探索东西方文化饮食结构、背景、互通有无的美食栏目。
全片共分8集,分别是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香料歧途、江湖夜雨、万家灯火和风味之旅,光听名字,足以让人心潮翻滚,荡胸生层云。天南地北,地球两端,从疆域到海洋,从民族到异乡,都在诉说着各种流派的风味传奇。
乡愁
人的味蕾有牢固的记忆,一旦扎根可伴随终生,即使远离故土、时隔久远,依然有难舍的情怀。在“落地生根”一集中,澳门出生长大的葡萄牙人安娜,退休后曾离开澳门,后又举家迁回,因为买不到喜欢的食物—猪皮,犯起乡愁。她在教儿子一道传统的葡萄牙人美食时,浸润在血液中的食物固化似原始中的触角延伸,心口相传的秘籍浓缩在家族的传承中、亲情的延续里,在热气腾腾的餐桌上开启一道欢笑与舌尖并享的寻根之旅。
食物,不只满足于口腹之欲,还有抚慰、疗伤、治愈系作用,它对人精神上的贡献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在开饭之前先行祷告,类似感谢上天让我们吃饱饭的感恩语,不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在食物中获取养分,让生命得以延续,大自然的馈赠给予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祈盼,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敬畏,在自觉中构建起命运共同体的紧密链条。
伟大词人苏东坡对肴馔是颇具心得的,尽管生活颠沛流离,政治失意,依然挡不住他寻食踪,在创造美味中获取的心灵惬意,“东坡肉”、“东坡鱼”是他顿悟生活的密码,“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将烹调艺术与人生超越的理想有机合成一体,是一个不屈的灵魂,在知行合一方面做出的典范。
我的美味隐藏在记忆深处,是奶奶的干菜团子、菜烀饼,是妈妈过年时包的白菜、豆腐、粉条馅的素饺子,这些家常饭,常唤起我味蕾的口舌生津、暗香浮动。自家的三餐一饭,更多的是就地取材,也许是菜地里的大包菜、萝卜,也许是灶台上熏制的腊肉或腌发的泡菜,民间的气息更让人迷恋。春节快到了,我又想起亲友赠送的花馍,花鸟鱼样的形状,戗面的筋道,像生动的艺术品,个个透着喜庆。
人们的饮食习惯、口感变化是有强烈的地域性的。有一次到南方过年,当地做鱼是把鱼先油炸之后再清炖,开始还觉得新鲜,吃过几次后就开始怀念家乡红烧鱼的味道,而且餐餐米饭,菜肴以甜淡为主,我的胃开始抗议,肚子咕咕直叫也无心下箸。多想来一锅暄腾的白面馒头尽情吃个够,来一碗葱油手擀面,酣畅淋漓,味觉的严重不配合让我提前打道回府。对美食的怀念也是乡愁的一种,引发的是对故人、旧事的情谊相牵,吃上一顿家乡饭,可大大缓解思乡的饱和度,聊慰身心。
匠心
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厨师既是传承者也是手工业者,靠千锤百炼的手上功夫,耳眼心法步的观摩与体会,成就了自己的独门技艺,单是一盘蛋炒饭,就足以考验厨师对火候、食材的掌控能力,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越简单的菜品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
烹饪技艺讲究衣钵嫡传、师徒相授,师以“实”相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将一生所学留给后人,让世人获益,是每个为师者道义上的责任。一位老师傅将自己多年研究的菜谱写出来交给徒弟,有些是自己的师傅留下来的,有些是自己做了改良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还有濒临失传的菜品。徒弟看到凝聚了师傅一辈子心血的菜肴,仔细研摩,决心把一道即将失传的名菜—菊花蛇羹挽救出来,既是对师傅的报答,也是传承下去的决心。因此菜对花期的时长、温差要求甚高,考验着制作人的耐力、心力、领悟力,徒弟在等待的煎熬中,终于完成了这道菜,在做成这天,徒弟专门请来了师傅,在师傅的一句“是那个味道”的褒奖中,这道菜又重回大众视野。
在家族式的烹饪体系中,师徒身份更多的是父子、母女,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把祖传的技法内熟于心、外化于形,配料的严格、量化的精准、食材的萃取,每个家庭都有独到的拿手与过人处。让人感觉神秘的是,最关键的步骤总要避开外人,单独炮制,秘而不宣。侗族阿妈制作酸鸭子时,单独一个房间,出来进去都要落锁,一把锁隔开了家族与外界的联系与围观,隐秘的角落是一个人的视觉盛宴。
黎族妇女制作陶器传女不传男,这是先人流传下来的沿革,她们的制作完全延续了几千年前的手工,无论机器的变革如何迅猛,坚守着手中的阵地,不旁落、不停留,对器物怀有虔敬之心,寻求向内的力量,是心中最高的加持。
在匠心独到的传承里,每个传承者都有对信仰的坚持和守恒精神,如何守住标准让传到手上的这门技艺继续下去,是每个匠人心中不变的执念。
人文
“浮华随风去,一菜一江湖”。菜系江湖中的刀光剑影、一招一式,彰显着食物流变的多样性,情感内里的深层表达和所涵盖的历史文化。最为暖心的是和美食有关的故事里的人,无论是吃辗转的孟津一家,还是内蒙高原上自制莜面的老农都有自己的故事,“人间最好的美味是人”,总导演陈晓卿说。这些人文故事看了走胃走心,我们每个人都有和美味相关的情感纠缠,一念想起,是不经意的一顿早餐、晚归的热饭菜、一块烤红薯,都能触发我们心底的缕缕情思。
父亲早年在张家口工作,对那里的莜面一直念念不忘,听说当地人搓面鱼要在大腿上搓时,我简直无法想像。后来,本地有家杂粮食府专做这类面食,我带着父亲过去,也想一睹它的真颜,父亲很熟稔的点了面鱼和窝窝,学着父亲的吃法,我也尝试着,口感有些粗粝,没啥味道,但对父亲来讲,这餐食物是他怀旧的叠加与释放,过去与现在的对接与交融,情感不一样。
风味在民间,相比一些高大上的珍馐,我更喜欢搜寻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吃,缸炉烧饼、棋子火烧、豆沙甜饼,透着妥帖与踏实,小家碧玉似的口舌欢飨是对人际关系的养护,在滋味中的相濡以沫。
在人类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多元的风土、多彩的食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美味的终结是对文化的认同,就像陈晓卿做美食纪录片的初心:“在诱人的美食背后,你能看到历史、社群、情感……我更喜欢食物背后的这些东西,不能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口味越来越一致、生活越来越平淡,就忘记了曾经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作者简介:
林碧,本名王云,在文字里追求饱满与厚重,安放灵魂。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
征文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新媒体《行参菩提》
2019年元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