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家味道等么子香/宋维运

周六上午我店里歇班,一家人回了趟老家,陪爹娘吃了午饭,东邻西舍家长里短的啦了回话。临回城时,爹娘就给装好吃的给我们带上,什么煎饼啦自己腌的咸菜啦,其中还有娘早晨馇的等么子,给我们装了一大方便袋。爹娘都七十的年龄了,头发已斑白,但身子骨还可以,还是喜欢做一些我们喜欢吃的家乡菜食,等我们回老家时给我们捎着。

这不今晚的饭桌上,就多了一大汤碗平时不常见的热好的等么子了。热气腾腾的透着一股豆香和菜香完美混合的香气,那是一种老家的味道。我舀上一小碗,慢慢的细细的品尝着,思绪却悠悠袅袅,如同碗里的热气……

等么子,这是山东地区特别是我们莒县盛行于农村的一种菜食,也叫豆沫儿,小豆腐。是用泡透磨细的黄豆和洗净切碎的蔬菜,混合烧开做成的,俗称馇等么子。黄豆是家里自己种的,蔬菜可用的种类很广泛,腌菜樱子、萝卜樱子、老菠菜、白菜帮子、萝卜还有地瓜秧子,都可以入菜。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乃至父辈都是靠这种菜食,度过了艰难而温馨的岁月。

那是七八十年代,不像现在鸡鸭鱼肉常见,白面膜大米饭不断。平时农家人就是吃煎饼、玉米糊糊和等么子。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顿白面做的馒头呀水饺的。

那时我八九岁的样子,记得蔬菜下来的时候,母亲要在头天晚上就把挑好的黄豆泡在黑黑的瓦盆里,然后再在昏暗的灯光下择好蔬菜,在菜板上一刀刀的切碎,一遍又一遍的用清水洗净,装在箩筐里空水。第二天就是我们兄妹仨上场的时候了,弟弟比我小两岁,妹妹又比弟弟小一岁。一大早我们就很不情愿的被娘喊起来推磨磨豆子。父亲一早就去地里干活了,我们娘四个每人一根磨棍,用系成圆圈的绳子,套在磨把上吃力的推起来。乳白色的黄豆糊糊慢慢的淌在环形的磨台上,我们三个叽叽喳喳的笑叫声撒在环形的磨道里。好不容易推完,母亲一勺勺的把糊糊收进盆里,倒在早已刷好的大锅里,加上适量的清水,然后就盖盖烧火了。这时我的专职任务就是坐在娘身旁拉风箱,娘用一根火铲往锅底下续柴火。灶糖里的柴火伴着我“呱哒、呱哒”拉风箱的声音,互明互暗的映照着娘渗着汗水的脸。糊糊烧开了,娘端来那箩筐细碎碧绿的蔬菜,一捧捧的撒在白白的滚滚的大锅里,然后用勺子搅拌均匀,翠绿和乳白这两种颜色就这么紧紧的融在了一起,煞是好看。我仍继续拉风箱烧火,等到再开锅,娘就掀开锅盖,豆香伴着菜香就在升腾的白色热气里氤氲开来。这时弟弟妹妹就探头在厨房门框上叫着“等么子熟喽!可以吃饭喽!”这时娘总会说“还不行,还不行,先去分等么子。”这时我们又忘了害饿,挣着抢着用水舀子去奶奶家和左邻右舍婶子大娘家送等么子,为了得到那一声“好孩子,中用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回家,这时父亲也下地回来了。母亲早在我们去分等么子的时候,用芫荽青椒和酱油拌好了佐菜。一家人就围坐在院子里摆好的桌上,每人一大碗香喷喷的等么子,就着火辣爽口的小菜,吃着母亲烙的金黄色玉米煎饼,嗞嗞啦啦地吃个满头大汗。

吃不完的等么子还可以多次温热了吃。农忙的时候,娘只要馇上一锅等么子,烙上一盆玉米糊糊的煎饼,就算有饭了。因为抢收抢种都是顾不上做饭的,干完活回家,大锅底下烧把火,等么子就热了,就着煎饼就是一顿饭。因为每次吃等么子都是先舀大锅中间有汤汁的吃,最后剩下的一圈显得干了的,还可以用油放葱花炒了吃。炒的不干不湿的,香香的卷在煎饼里,吃着更有一番风味。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等么子虽然不再是饭桌上的主菜,但吃惯了肥甘厚腻的我们,还是喜欢偶尔的吃上一顿清淡爽口等么子,尤其是老家娘馇的等么子。“玉盘珍馐值万贯,不抵老家一顿饭”,飘着香气透着亲情的一顿等么子,无疑能给在外打拼的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和家的温暖。

县城里就近菜市场就有一家卖等么子的,但用料不是很考究,总是吃不出老家娘做的那种醇香的味道。也有几家以做等么子为招牌辅以炒菜的小饭馆,倒是比较出名。有时我们约三五好友去那里,围在小地桌周围,每人要上一碗等么子,再炒上几个小菜喝上几杯。其间不乏哪位老几叫出一声“还跟老家老娘做的差不多味来”!然后各人心中有不同的滋味,有欣慰的,有伤感的。然后有人提议“干一杯”,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吆!等么子!谁馇的?”一声惊呼把我从痴痴的回忆中拉回来,原来是二楼和我合租门店做美容的王姐,下班走过我们的饭桌(她也走我一楼推拿店的门口)。“今上午回老家了,他奶奶馇的,王姐,快吃碗”,妻子说着就给盛上了一碗。“那我得吃碗,很久没吃了,有娘真是好啊!能吃到老家地道的味道。”

是啊!有娘真是好啊!不管我们年龄多大,走的多远,过的多好,有娘在,老家就在。俗话说“一亩地有个场好,八十了有个娘好”!吃上一口娘馇的等么子,香香的,暖暖的,一直暖到心里……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

  • 中元节|假如爹娘还在…

    假如爹娘还在 沐浴着晨间阵阵微风 来上一场说走就走的自行车之旅 当看到路边早起卖包子的摊点 买上满满一大袋 趁着刚出炉的热气 奔赴回家 急切地推开爹娘的门 叫上一声:爹,娘 我给你们买早餐回来了 这刻 ...

  • 《羿想天开》之三百三七煎饼的味道

    文/生子 从小对老家的几样干粮情有独钟,那味道.那口感.那感觉.发自内心的喜欢.小时候物质匮乏,生活不易,吃饭主食副食单调,更喜欢吃老家的特产,也在情理之中了.滕州老家盛产花生.小麦.红暑.土豆.大葱 ...

  • 《煎饼刘——故乡记事036》

    我们胡家屯嘴里所说的"煎饼刘"通常是指他们刘家的儿媳妇,因为这煎饼的技术虽是山东人的,但在胡家屯,从无到有再到壮大延绵,都是赖她这个河北人的功劳. 她是从河北逃荒过来的,嫁到刘家后 ...

  • 想念小时候的豆豉咸菜

    早上煮的大米小米外加一把花生豆的稀饭,昨天晚上就定好时的熬了两个小时又闷了一个小时的糯软粘糊酥软的粥,挖了一勺,给娃吃的时候,正好有两个花生豆,我说:"来,吃个豆." 不经意的自己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又是一年艾叶香/况永夫

    又是一年艾叶香,香满堂,香艾插在大门上. 艾草,留给我的最初记忆就是夏蚊成雷,母亲会把伴着柴草的野生苦艾点燃,烟雾弥漫.升腾,蚊虫得以驱赶,我们姊妹.兄弟几个就能睡个安稳觉了.还有就是端午的前一天,大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又是月尽煎饼香/席花妮

    "正月尽煎饼香,一张一张滋味长.又蘸蒜汁又抿酱,个个吃得白又胖."这句在故乡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形象地表达了煎饼在家乡人们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不忘故乡酸枣香/张玉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离开故乡小镇在城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情感上最寄托的还是对家乡故土的留恋和对生我养我的母亲的深情思念,还有对那城里人看不上眼的酸枣的忆念.在城里尽管会吃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仰慕古隆中/李守忠

    古隆中的牌坊前,松柏森森,龙吟细细,迎来了我们这群诸葛孔明故乡的游客. 这是一段相距千里的行程,更是穿越1824年的对话. 站在襄阳古隆中门前,我看到了那个来自山东沂南县砖埠乡诸葛村的少年,跟随着叔父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为祖国点赞/苏佳鹏

    日月穿梭.时光流转,我的祖国--中国,即将迎来七十周年华诞.中国人民亲眼目睹着她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切身感受着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在经济.科学.民生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带一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月亮的脸/欧君武

    2018年5月29日,让我遇见了56张"月亮的脸",一张挂在天上,55张开在人间. 今天晚饭后,我早早地来到女儿的学校,准备陪同七年级(1)班的孩子们上加自习.因为学校有规定,是不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九华山朝圣/孙玥

    如若不是本人亲身经历,我也难以想像三步一拜竟然有如此殊胜功德. 2016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我从家里出发,二十下午到九华山,我是去还愿的,为孩子许的愿望很圆满实现,我曾跪在地藏菩萨座下发愿:请地藏菩萨慈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龙游/夏明

    出差路过龙游,我执意下车.因为在这里我又想起了我的妈妈和舅舅. 龙游,现为衢州市辖下的一个县,位于浙江西南山区通向金衢平原的公路节点上,是浙江龙泉至兰溪的必经之地.四五十年前大约是一个镇,似乎归属金华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初探仙瀑洞/金志敏

    樵夫彳亍攀援于崇山峻岭间,又累又饿,长途跋涉使他高度紧张.周身感觉越来越冷,体表温度都被风雨逐渐带走,他感觉手臂起来一片一片疙瘩,而且小腹处皮肤也逐渐变红起痘.山鸣谷应,无意中拨开一簇盘根错节的树丛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