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唐诗解读——杜甫之《诸将五首》(其二)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注:
韩公:指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封韩国公。
筑三城: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乘虚占据汉南之地,并筑三受降城,首尾相连,以抵挡突厥的入侵。东城,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中城,在五原。西城,位于丰州西北八十里处。
拔汉旌,指拔汉人所树立的旌旗,指对中原进行侵犯。这两句是说张仁愿筑城是准备制止外族入侵。
岂谓:岂料。
尽烦:大多劳烦。郭子仪收复京师,打败吐蕃,都借助回纥的力量,因此说“尽烦”。
朔方兵:朔方节度使领军出征,当时是郭子仪所统领。这两句是在讽刺今天诸将的无能,意在激励他们能够向张仁愿看齐。
潼关:位于今陕西华阴市东,古称桃林之塞,东汉建安年间于此建关,历代都是军事重地。胡来:指哥舒翰没能守住潼关以后,安禄山及后来回纥、吐蕃受到仆固怀恩的引诱,屡犯中原,蹂躏关中,险隘的潼关对于来犯者已经不是阻碍,意在讥讽诸将没有才能。
犹闻:过去曾听说,现在也听说。
晋水:河名,流出晋阳县西,东入汾水,是李渊起兵兴唐之地。这句是说高祖起兵于晋水,统一天下,也曾经向突厥借兵。此后突厥恃功进犯,大唐却可以以计灭之。不单是因为太宗神武英明的缘故,与当时的大将李靖等人的征伐之功也是分不开的。应当借鉴这件事。
至尊:指代宗。最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指责诸将只懂得坐享太平,无法为国分忧。
解读:
这首承上首。
首联用古典代时事的方法,写出张仁愿当年在内蒙境内修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的深远用意。明写张仁愿惊天动地的壮举,暗喻当今诸将的无能。
颈联用对照的手法,追念唐王朝开国时的情况,讽刺诸将无能。
末二句用反诘语气责问诸将。整首诗写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兵人侵的史实,进而感叹往事,希望当朝统治者能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意味深长,含蓄可思,在讽刺诸将只知贪图享乐,不图报效国家的同时,又对他们寄予希望,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杜甫政治理想的内涵不外传统的儒家思想:仁政惠民、偃兵薄敛、用贤纳谏等,而忠君是杜甫儒家思想的突出表现。这不仅因为得君行道是他实现理想的惟一途径,而且因为他把君主作为国家社稷的化身。洪迈的《容斋续笔》卷三记载:
前辈谓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未尝忘君,今略记其数语云:“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如此之类非一。
杜甫一饭未尝忘君,今人认为这是诗人唯心史观的局限,对君主不免有愚忠和美化之处。这个难免有苛求前人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