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过年往事/何敬民

时序刚进入腊月,尤其是吃过腊八饭后,年味就渐渐地浓了起来。

按理说,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庆仪式,但望着街市上熙来攘往、奔波忙碌的人群,心中却少了那份巴望和冲动,不由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那时候,一过腊月二十,消闲了一冬的人们便忙活起来了,头件事就是恭送灶爷升天。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叫“小年”,民间隆重程度可见一斑。祭灶于晚间进行,香烛是早就备齐的,三样献供虽品种不拘,但糖瓜却必不可少。祭灶须先正容净手,于厨间灶王像前,毕恭毕敬地燃烛上香,虔诚叩拜,揭下神像焚化。默祷祂“上天言好事”,祈愿“回宫降吉祥”,保佑一家平安。仪式结束,诸如糖瓜、芝麻糖、饼干或红枣之类的供果,便会分予一旁期盼已久的孩子们打打牙祭。

灶神送走后至除夕方才迎回,期间百无禁忌。腊月二十四,便是民间传统的“扫尘日”,乡下称“扫房”或“扫厦”。扫尘也有“除陈布新”之意,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届时,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掠尘扫挂,处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除了扫尘,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置办年货。记得那时,村里人日子还不宽裕,各家都是扳着指头算计自己应该和能够置办的物什。衣裤鞋袜一般不用买,主妇平时都已缝制停当。其余的就不外乎是一两斤肉、二三斤花生糖果、三四节莲藕、四五块豆腐等吃食,丰俭趁家之有。还需一副对联、两挂鞭炮、笤帚簸箕等用物,多少由己自酌,但都要在年前最后的集市上采买齐全。

当然,年味最浓、最隆重的莫过于炸麻花、蒸年馍了。对当时大多家庭来说,这可是一年才有一次的大事,所以重视程度也是空前的。炸麻花俗称煮麻糖,可谓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亲戚、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来完成,记得小时候每年都是和姑姑家一起合作的;蒸白馍一般要到二十八九,各家的主妇都豪爽地挖出平时绝对舍不得动的“头遍”面,蒸上一锅硬面大白馍,这可是过年走亲戚、待客的主食,更是孩子们巴望了一年的好吃的!这几天,整个村子都笼罩在浓郁的油炸和麦面的馨香里,年的氛围也一点点变得浓厚起来。

月尽除夕,女人糊窗纸、贴窗花,擦桌净几。男人备灯盏、贴对联,洒扫庭除。而孩子们则要在院子当中架起一堆旺火来。那时在民间,剪贴窗花颇为流行,这也是主妇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天黑之前,大门对联是一定要贴上的。这是一家的脸面,更是丝毫马虎不得。按习俗一般都贴红对,图个红火喜庆。而家里有白事的,不贴则已,要贴第一年必须贴白的,第二年是黄色的,第三年则是蓝色的,表示守孝三年。除了门联,则讲究有神必贴,如室内有“抬头见喜”,门对面是“出门见喜”,院内为“满院春光”,树上贴“根深叶茂”,就是粮仓、畜圈等处,都贴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单联;架旺火也颇有讲究,须先把成捆的芝麻秆立在地上,并在底下放上一把谷草,一是为方便引火,另一个则是取“五谷丰登”和“节节高”之意。然后用新砍的绿意盎然的柏树枝搭在四周,垒成高耸、岗尖的一堆,只待初一黎明点燃。

除夕夜守岁,俗话叫“熬年”。其实,这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又有对来临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孩子们这时可以去尽情嬉戏玩耍,而大人们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捏馄饨、擀面、切臊子,准备新年的第一餐饭。此时,家家户户砧板上的剁馅声,大街小巷的爆竹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成一曲除夕夜欢快的乐章。再到后来,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也就成了“熬年”的独特方式。

凌晨时分,迎神仪式开启。接灶比祭灶要简单得多,只要换上新灶神像,在院里放上一挂鞭就算完事。子夜时分,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当天边熹微初露,大人便开始叫孩子们起床了。睡眼惺忪的孩子们一睁开眼,看见搭在被子上的新衣裤和炕边的新鞋袜,便睡意全消。院子里的鞭炮炸响着,旺火也燃起来了,火光映红全家人的面庞,耳边满是“啪啪”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柏油清香和硝烟的味道。当火正旺时,大人小孩便从火堆上跳来跨去,据说这样可以祛除一切的不如意和晦气。在熊熊的旺火旁,孩子们燃爆竹、放起火,欢快地跳跃。此时此刻,屋内通明的灯火,庭前炙人的火堆,院外震天的声响,天空灿烂的烟花,把除夕热闹的气氛推向高潮。人们用这种古老的仪式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祈盼新一年能红红火火、顺顺当当!

当旺火只剩下一堆火红的灰烬时,初一的捏饭(馄饨)也该出锅了。第一碗是用来祭献祖先的,称为“献爷(yá)”。敬过祖先,便开始吃新年的第一餐饭。桌上一般是六或八道凉菜,有荤有素,丰盛地摆满一桌。阖家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长辈们则要喝上几盅酒,心头的满足感溢于言表。主食按讲究第一碗是馄饨,第二碗是面,且都是浇了臊子的。一家人在享受佳肴盛馔的同时,也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快乐气氛。

吃完饭,便是孩子们盼望的时刻——给长辈拜年。记得小时候,总是由我带着弟妹们去给长辈们磕头的,当然最有诱惑力的还是他们手里的压岁钱。那时,给孩子的压岁钱也不多,少则两毛,多则五毛一块。但这对平时难得见钱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期盼,又可以给以后的日子带来多少欢乐啊!

过了初一,便开始走亲戚。初二一定是媳妇带着女婿、孩子回娘家,接着便是姑姑姨姨地轮着去拜访,要是七大姑八大姨亲戚多的话,就是排到初七八也走不完。

除了走亲戚,村里可供村民娱乐除了看戏,就是打秋千了。初一吃罢饭、拜完年,巷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了不少人,男人们便招闹着开始支架子缚秋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村里各处的秋千架下便成了大家聚集的地方,更成了小伙子、大姑娘们表演的舞台。不管是技术全、荡的好还是胆子大、荡的高的,都能博得大家的阵阵喝彩。荡秋千是勇敢者的游戏,属于喜好运动、冒险、刺激的年轻人。而老年人也有一个好的去处,那就是到关庙戏台去看戏,白天演的大多是一些折子戏,而晚上则有浓墨重彩的全本戏隆重上演。不论白天黑夜,偌大的台前广场挨挨挤挤,人头攒动。周围有摆摊炒凉粉、烧醪糟的,有打火烧、炸油糕的,还有卖糖葫芦、芝麻糖、甜甜杆的……更有小孩子嬉闹着在人群里穿梭奔跑,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大概取过年诸多禁忌此日皆可破之意吧。在以前,关于破五的讲究还真是不少。不过破五,一般是不干活的,就是笤帚簸箕也不动,就连家里的垃圾、脏水也不往门外倒,怕因此破财;妇女们也不动针线剪刀,说是要不就会有干不完的针线活;至于到别人家挑水、借东西,更是人们忌讳的事情,据说是害怕损了人家的“福气”;在饮食方面,不过破五一般是严禁吃咸菜、喝米汤的,否则会一年到头都穷得吃咸菜、脑子犯迷糊的;特别是家里老人去世不满三年的,破五之前也是不能到别人家里去串门、拜年的……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是村里闹红火的日子,社火表演主要有踩高跷、装高抬、打花棍、唱杂戏、放焰火等。在文化生活还相对贫乏的年代里,这也确实够“红火”的,而那时,我们却对自制烟火——“放花”情有独钟。虽然最高时只有两三米,仅可持续三五分钟,但当时真可谓火树银花一般!每当此时,都是我和小伙伴们最感喜悦、激动的时刻。

过了十五,传统意义上的年才算过完,日子也渐渐归于平静。但我总认为,其实过年的真谛就在于“过”,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美好祝愿和希冀。人们就是要在这样一个刻意营造的纯粹氛围中,尽情地享受漫长的欢乐过程,来一场全民参与、释放身心、吃好玩好的中国式狂欢!

作 者 简 介

何敬民,网名日月星辰,山西运城人。散文诗作、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等作品散见于《经济日报》、《山西日报》、《学习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盐湖文学》等报刊及《行参菩提》、《文学微刊》、《现代散文网》、《我在河之东》、《春夏秋冬》等微信公众平台。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不分等级奖,评选十名金奖作者,颁发印刷精美的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金奖 证书,奖品为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作者孙春雷 贾国勇》(二者选其一),并在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旗下五大新媒体同步宣传。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