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井铺丨岩口膝头岭古驿道里的故事
隆回县岩口镇岩口村膝头岭茶马古驿道,是古代连接宝庆、新化之交通要道。相传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儿子关索开辟蛮道所至修建,在当时只是一条毛路,也为驿道的雏形,正式开辟为通往云贵川的驿道,则是在清朝咸丰年间。
岩口至梅塘段古驿道,因盘锦在海拔1142米九龙山地段,所以现保存比较完整。膝头岭驿站古道路段约4公里,道宽约1.5米,路面全都用不规则块石砌铺,共有11116级台阶,因路段陡峭,俗有“上坡八里路、下坡七里地”之称。
今年六月十日,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一次采风活动定在岩口镇举行,县文联主席龙太佳夫妇及民协的彭如、刘期贵、李柏康、罗伦武、徐少文、陈阳林、蒋定明、蒋自等同志,上午10点一同相聚“望梅亭”大家认真仔细辨认碑文,查看足丝马迹……
一声“怪了!野蘑芋”,大家一齐好奇围拢感叹九龙山物博闳览,真是:
各路齐聚望梅亭,意浓未尽叙真情。
旁边蘑芋争添彩,登高远望古道行。
据东道主协会彭主席介绍,此驿道上曾有四座对称壮观的石亭子,始建于清咸丰二年,造型、格局一致,自上而下依次为“仙迹亭”、“中立亭”、“览胜亭”和“望梅亭”,均修建在膝头岭古驿道中。亭中都设有两排长方形青石座位,供行人乘凉休息和遮风避雨,亭内还常常挂着一双双草鞋,如果谁的鞋烂了,只要亭中挂有草鞋便可穿来,不用向赠鞋的人道谢,也不用留放一分一文钱。此外,每座亭子里还放了一只大瓷缸,缸中四季贮有茶水,挂有竹勺,这些都是当地修善老人和乡亲免费提供。
在上岭入口处曾有一边对联曰:“行路本来难,只为利薮名场,屡催促万里征轺,惊游人梦;前程无限好,正趁风凉茶热,暂放下千秋担荷,与亭叟谈”与已佐证。
天空作美,万里晴空白云飘,缕缕阳光照在茶马古道青石板上。两千多年前的古道、几百年青石板道上,斑驳的刻下了历史的痕迹。两旁翠竹林立,绿树成荫,石板缝中小草仿佛在缠绕着行人脚步想放歌想诉说这一路的故事,有道是:
茶马古道山峻峭,骑亭又听马蹄哨。
青石掩映幽竹中,沧桑岁月斜阳照。
林中鸟鸣不知倦,民间文艺研古道。
一路上民间文艺协会彭如主席给我们讲述: 在膝头岭半山腰处,路旁直立一石壁,犹如刀劈斧砍一般,甚是光滑。其壁恰到人的膝盖高处,有一膝盖印,印痕光滑可鉴,人们称之为磨膝石,膝头岭也因此而得名。
相传很久以前,膝头岭下有一后生,家中有一瞎眼老母。由于家里很穷,后生只有靠到岭上砍柴卖给财主以维持生活。一日傍晚,后生挑着第四担柴从膝头岭下来,脚痛人困,加上肚中饥饿,便放下柴担,坐在石阶上歇肩,心中想起自己生活如此苦楚,忍不住伤心掉泪。
这时,一位老人从此路过,见后生可怜,便说:“你何不将膝盖在此石壁上磨磨,以解疲乏?”后生说:“怎么个磨法?”老人回答说:“就是咯样磨!”说着,老人就用膝盖磨了几下石壁。说也奇怪,石壁上顿时就显现出膝盖印迹来。之后,那老人就无影无踪。后生知道遇到了仙人,又惊又喜,便也以膝盖去磨,果然觉得脚痛顿释,肚中不饥。从此以后,每日担柴路过,便在此磨膝,因为疲劳消失所砍之柴也日益增多,家境也日益好转。自此,过往行人路经此地,每逢疲乏,也就以膝相磨,便会顿觉疲劳消失,精神振作,迈步登级便轻快异常。
也有传是观音菩萨见修路人艰辛困苦,特降石于路边,供修路人和行路人解困:
膝盖石上印沧桑,叹尽万苦诉哑嗓。
顽石磨砺光如镜,茶马膝印留万张。
驿道边一块高约1米的大石上有一个“焠火”小坑。由于山高路陡,相传石匠们悴火器具时需到4里外挑水,观音菩萨见后,在路边石头上降下錾火小坑,供石匠焠火器具。
说来也怪,这个不足10厘米深的石坑不管春夏秋冬,年复一年至今水未干过。我听说后连忙用手把水勺干,待我们回程时又是坑水溢满。
走着走着我们又在路中央的石板上发现一个脚印和一个小坑。相传由于筑修驿道工程巨大,修路经费失调,工匠们近一年没有领取工钱,驿道几近停工。观音菩萨闻后在路中的石板上跺一脚,前面石坑中便盛满散碎金子,然后托梦工头按酬领取而使驿道顺利完工。
在膝头岭竹林深处的路旁,有八块大青石依次排列,形如猪状,便是有名的"石猪"。
相传当初修建驿道时,东到宝庆,西至辰溪,方圆几百里,人们无不荷锄肩担,前来挖山运石。鲁班仙人看到修路工程如此之大,人民劳动如此之苦,便前来帮忙运石相助。
说也奇怪,鲁班仙人运石不用抬,也不用挑,在旁人眼里只是赶着一队猪,而到工地时却变成了一堆石头。一日,鲁班仙人赶着八个大猪去修路,到达修筑点后闻修路石匠说:“这里已不要石头了”鲁班仙人见状,便道:“不要就放在这路边算了。”于是,那八个大猪就站着不动,变成八个石猪至今仍在路旁。
在磨膝岭顶端,有一巨石矫然挺拔,形如巨龙。相传很久以前,膝头岭至宝庆之间方圆几十里,地肥物饶,人们安居乐业,可后来每年都发生一次瘟疫,使这里的人们陷入了痛苦恐慌之中,人们都说是膝头岭上出了妖怪,但又都束手无策。贺真仙人为了解除这一瘟疫之灾,便寻到膝头岭上,发现原来是一条毒龙在作孽,特别是那龙眼发出青黑色的光,射向哪里,哪里就遭瘟疫,贺真仙人愤怒不已,挖掉了两只龙眼。从此,这一带的瘟疫便根除了,人们得以安居乐业。毒龙由于失去了两只眼睛,行动不得,饿死在膝头岭上,化为石龙。行人至今仍可看到,那昂首对着宝庆的石龙,两只眼睛被挖去,脸颊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窝坑。
行至山顶中立亭,亭长4长6.7米,宽4.5米,高3.8米,整个亭子都是用重千斤的青条石筑成,石门柱由两柱高1.5米宽0.5米的青石精工而成,屋檐用青石雕塑龙凤,屋顶盖上精致小青瓦,梁上彩绘太极图,并题书“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和“彭姓自清自东”、“清咸丰二年”等字,亭内存有“履坦贞吉”和“万古流芳”石碑各一块,载膝头岭、仙迹亭等名称由来、捐款人姓名及金额及亭子始建年代。
亭内另存有石墩六个,坐板已不复存在。
石垛上的梁树在感慨着曾经的辉煌,脱落的青瓦在诉说着荒芜,时光迁徙的驿道里,这里日渐冷清,仿佛已被新世代遗忘:
茶亭静卧几百年,孤独残破腐旧延。
昔日辉煌已不再,古道执着公路连。
离开中立亭拾阶而上200余米,驿道中有 块小石板叫“扑石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指挥官甲田大佐骑马途径膝头岭驿道时,九龙山人们用火药洒在桥板上,当日寇接近扑石桥时引然引线,顿时火光冲天,甲田大佐战马因受惊吓坠入悬崖,日寇队伍一片混乱。
再往上约100米左右有一“龙眼石”,石群如一腾龙,相传古时因驿道险峻且路人较多,有一苍龙见此情景便日夜盘居于此,用“龙眼”照亮行人,从此驿道夜如白昼,后因一奸商取走龙头中龙眼,至今龙头石上还有一对眼窝。
一路感慨,不久便来到了“仙迹亭” ,恰逢一老奶奶忆起,仙迹亭当时占地约300多平方米,分茶亭、聚义厅、伙房,因在土改时期一场大火化为灰烬,现仅剩伙房的石墙与门庭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膝头岭古驿道一路风光无限,有磨膝石、高僧石窟、观音足、无字天书、石猪、龙眼石等胜迹,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园,一个个传说让人心醉让人感慨。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马古驿道所承载的功能早已被现代公路所代替,他却遗留下一路厚重的人文历史和马帮动人的故事。如今鲜少有人路过,但那延续了几千年的辉煌和沧桑,时刻萦绕在脑海,让我们有种想接近的欲望……
作 者 简 介
双井铺,实名“陈阳林”。男,自由职业。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会员。家乡坐落在湖南隆回县城东双井铺,笔名由此而来。在本地政府网、行参菩提、酷文、华语作家等媒体发表多篇文章,引起热烈反响。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