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浓浓端午情/李维维

微风阵阵,门口几株艾叶散发的清香扑鼻而来,那样的浓郁。

哦,又是一年端午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浑厚深沉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荡,我仿佛看见那位长发飘飘的老者,在汨罗江畔来回踱步。

艾叶,香包,五色线,曲连馍,弥漫着整个五月,弥漫着街道上的巷巷道道,五月被着浓郁的传统民俗渲染着。五月也因此被人们重视,被人们唸叨,更加火热,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更富有生机,更被文人墨客青睐。

闻着艾味,看着街道琳琅满目的香包,我的思绪在情感的触动下,跳跃到了童年的漩涡,在那里振动,碰撞,激起阵阵涟漪。

小时候,一过农历四月二十,奶奶,妈妈,外婆就开始合五彩线,缝香包。五彩线,我们农村叫花花绳,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线做的。五色线为吉祥线,带在胳膊上防

病驱灾。做五色线可以用手拧,也可以在纺车上拧。外婆的五色线做的可好了,做好后妈妈去舅家时,早早的就捎回来了,准备端午节让妈妈给我们绑。

那时做香包时,用的都是裁衣服剩下的花布小块块,五颜六色,颜色越鲜越好,花花绿绿的丝线。奶奶外婆给她们所有里外孙子都要做,妈妈只给我们姐弟五个人做。那时感到好幸福,端午节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昵爱我。奶奶是大家闺秀闺秀,出身名门,识文读字,会做针线活,手艺一般。缝的香包很平常,很普通,但是香极了。外婆虽出身大户,但不识字针线活特别好。在她们村经常给邻里乡亲裁剪衣服,针线活出了名。缝的香包样子好看,品种繁多。妈妈遗传了外婆的一双巧手,针线活在村里也是一流的好。缝的香包小巧玲珑,色彩搭配恰如其分。

那时,在家里坐在妈妈奶奶跟前,看他们把花布剪好,垫上棉花,在棉花里放上香药。香药是在家门口买的,每年临近端午,门口就有小货郎担着担子喊叫:香药,雄黄,丝线,快来买呀,迟了就完了。阵阵喊声过后,小媳妇大姑娘,老奶奶老妈妈围了一圈,挑拣着自己需要的东西。

去外婆家,外婆坐在门口缝香包。我搬个小凳坐在外婆跟前,不停地把蒲篮里外婆缝好的香包摸来摸去。外婆总会说,婆说你爱那个就给你戴那个,你是我所有孙子中最大尽你先选。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外婆是个热心肠,往往把缝好的香包让我给舅家,左邻右舍的玩伴一人一个,小时候经常在舅家,所以有一群要好的小伙伴。

端午节的早上,我们还在睡梦中时,妈妈就给我们耳朵上,鼻子上,屁股上摸雄黄酒。给我们胳膊上,腿上绑五色线,脖子上挂香包。我们睡得迷迷糊糊,嘴里哼哼唧唧的,任妈妈的摆弄,翻过去翻过来的睡。小时候也不懂,妈妈为什么要给我们摸雄黄酒,也不管,只是享受妈妈的这份爱。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雄黄酒驱赶蚊虫叮咬。也是妈妈祈求儿女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天亮以后起来,看着漂亮的香包,蹦蹦跳跳的跑到门口和小伙伴比赛看谁的香包多,谁得香包好。我由于有奶奶,妈妈,外婆好几个人的厚爱,所以我的香包总是又多又好,令小伙伴羡慕嫉妒极了。我神气得从东头跑到西头炫耀呢!

端午节凌晨天还朦胧时,爷爷爸爸就去河岸上割艾。爸爸不让爷爷去,爷爷说端午节早上转转消灾祛病。割回来的艾叶新鲜极了,上面还戴着露水。妈妈先在头门上插一把,然后再房子们厨房门都插上。顷刻间,满屋子都是艾叶的味道。听奶奶说割爱有讲究,有时间性。不迟不早偏偏要端午节早上的艾叶,还要没见太阳带露水的,所以这天的艾叶一定要割的特别早。据说端午节的艾叶是一种药,能泡脚,驱赶蚊虫,很宝贵。农村有句话这样说:端午节的蒿子给艾中藏。意思说不值钱的蒿子端午节这天,藏在蒿子里充当艾,把自己给值钱的装。

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妈妈还要给我们包粽子。粽叶是妈妈亲自从芦苇壕里采的,那时村外面有好几个芦苇壕,新鲜粽叶多得很。妈妈把米提前泡好,大红枣也要泡。然后一层米,一层枣,包成三角锥体形状。包好后在锅里要蒸好久好久。熟了以后,先给爷爷奶奶端几个,然后我们小孩子才能吃。

那时端午节这天,还要一件让我奢望的事情。外婆来给我们追节,送曲连馍,送粽子。还要给我送一件花汗衫,给弟弟送一件海军短袖,这些衣服在当时都是最好的。我是家里的老大,得到的爱比比弟弟妹妹要多一些,加上我舅家情况比较好,每年都少不了我的衣服。所谓追节,农村的习俗就是端午节时,舅家给外甥送曲连馍,送粽子。外婆的曲连馍更是让我喜爱,火色好,馍味好,做工精细吃起来酥脆。外婆家那时家大人多,老一辈人家法大,外婆天天要起得很早做饭,洗衣,侍候一家大小。所以心灵手巧的外婆练就了针线活,锅灶上样样拿手出色的好手艺。剪缝扎织,蒸烙摊擀,样样在行,烙的曲连馍更是让人看一眼都流哈水。这种馍面要发的硬,火色要掌握恰如其分。俗话说;老婆婆烙馍啥火色。比喻事情或东西好极了。

这天神气的我高兴得像过年,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手上戴一个曲连馍,脖子上挂满了香包。在家门口不停地显摆,惹来一大群子小伙伴围着我看,免不了又让他们嫉妒一番。妈妈是个心善厚道之人,给我的小伙伴一人分一大块曲连馍,让他们也过过舌尖上的馋瘾。每当这时,我更神奇了,好像我成了英雄。

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太好,汤汤面就是最好的饭,是招待客人的最佳食物。中午妈妈做汤汤面招待外婆,饭后再摊上煎饼蘸蒜水水。往往吃饭时外婆,爷爷,奶奶先吃,我们端饭,老人吃饱了,我们小孩子才吃。那汤汤面把我们香的,面吃完连汤都喝了。现在想起那时的汤汤面,都奇怪,咋那么香,一辈子都忘不了。

说起端午节追节,还有一些习俗不能乱来。外甥家如果有小孩子第一次过端午节,舅家这天一定要追节,不论忙闲。如果小孩子不是第一次过端午,是第二年或第三年甚至再多,舅家追节就不受约束了。这天来也行,端午过后来也行,只要在农历五月任何一天。

我娘家兴平还有个特殊的讲究,新媳妇头一年结婚,娘家端午节一定要给女儿追节,不管有孩子没有孩子。婆家要大摆酒席招待亲家,还要让家里重要客人作陪。

后来我结婚了,奶奶也去世了。自从有了孩子后,外婆每年都会早早的给孩子们,拧好花花绳,缝好香包。让妈妈给我的孩子送来。我感动极了,觉得我都有了孩子还能得到外婆的这份厚爱,幸福极了。孩子们更幸福,戴上太外婆缝的香包,实在是一种难得福气和宠爱。每当这时,对门的八婶就会说;看你娃福大的,都带他太外婆缝的香包,难得少见很。我听了欣慰极了。

如今外婆已经去世了,每年端午前夕,妈妈就会给孩子们拧好花花绳,缝好香包早早送来了。当然还要给孩子们追节,曲连馍,粽子,酸奶,新鲜水果。还有给孩子们买的时尚衣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追节的礼品也在不断变化提高。尽管在物质发达的现在,孩子们已不想我们小时候那样对食物奢望了,但这是一种气氛,是一种亲情淋漓尽致的体现。是爱的延续。孩子现在都大了,追节时我不要妈妈再给孩子买衣服了,可是妈妈每年照旧要买。我开玩笑说:娃长到娶媳妇时,你端午节就都给送衣服。妈妈笑着说;我就给娶媳妇得买呢。

当然生活水平发展的现在,中午的饭不再是一顿简单的汤汤面了,我会大摆一桌酒菜,和爸爸妈妈慢慢品尝。这顿饭要吃的很慢很慢,让欢聚的亲情在时间的脚步中慢慢延伸,慢慢体会,慢慢享受,让爱在杯光换盏中升华。

端午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亲人之间交流和互相探望的机会,是大家欢聚的舞台。是父女,母女,两个亲家倾诉情感的交流互动平台。坐在一起,聊聊庄稼的收成呀,孩子的学习工作呀。是忙碌和紧张生活放松的一个机会。

现在步入中年的我,也继承延续了奶奶,外婆,妈妈的习俗。端午节的早上,天色还朦胧时,就到河岸上去采艾叶,插在门上。给孩子绑上花花绳,戴上我提前从街道上买的各自属相的香包,早上从超市给孩子买回又香又大的粽子。

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端午节都成了国家的法定假了,目的是继承发扬民俗文化。端午节的食物品种繁多,五花八门。街道上从四月底开始,大街小巷,花花绳,曲连馍,香包,小孩子的衣服,等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随着社会的变化,农村人向城市的流动。村子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出去挣钱了,紧张忙碌劳累,现在的人都不在缝香包了,都是从街道上买。曲连馍也没有人去烙了,一来大多数人都不会烙。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再烙了,儿女不让老人辛苦,再者随着农业的改进,收割机的应用,柴火都沤肥还田了,烙馍没有啥烧火了。

商贩现在精明透顶,紧抓这个社会问题,紧抓消费者的心里。以紧张忙碌的社会节奏为动机,知道人们都忙于赚钱,一切吃的用的东西都要买。趁着过这个节,专门做端午用品的生意。经济的改革,科技的发展,给商家开辟一系列赚钱市场。香包,粽子,曲连馍都是这几天的抢手货,是街道上的亮点,也成网络热点话题。

更有一些特别精明的农民,把农村田间地头,沟沟畔畔,随处可见的艾叶割来,绑成小把把拿到城里面去卖。只是艾叶失去了宝贵的意义了,因为这艾叶都是提前割的,绝不是端午节割的,更谈不上太阳没出来带露水的艾了。这艾叶还有价值吗,我不明白。

可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都一心一意赚钱去了。村里都是些老人和孩子,端午节隆重归隆重。只是让人觉得成了一种形式了。有的人追节连饭都不吃就回家,说是忙得很,只是为了走走过程。

端午节的香包,甚至花花绳都是买的。体会不到小时候做的那种,幸福甜蜜,忙碌而情意浓浓的感觉了。总让人觉得失去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宝贵东西了。离乡情乡味乡愁越来越远了。找不回儿时开心的感觉了。

端午节,让我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奶奶,还有奶奶缝的又大又香的香包。

端午节让我想起了九泉之下的外婆,想起了那火色有黄又亮的曲连馍,还有那件花汗衫。

端午节让我把奶奶,妈妈,外婆遗传的习俗继承,更让我知道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端午节给我一个幸福满满的五月。

端午节让我儿时的欢乐纯真重温。

端午节,还让我想起了跳进汨罗江的屈原和他的《离骚》。

端午节,让梦想和希望飞翔吧!

作 者 简 介

李维维,陕西省武功县长宁镇人。武功县作家协会员,爱好文学和写作,喜欢在文字中倾诉自己的酸甜苦辣,遨游在文学的殿堂。曾在刊物和网络平台发表过文章。文字是心中的歌,生活是感动地曲,前行路上有文字相伴一生温暖。




本次征文设金奖二名,银奖五名,视参加征文篇数设入围奖若干名。金奖奖品为张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档黄龙山原矿紫砂制作的西施壶一把;银奖奖品为张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档黄龙山原矿紫砂制作的功夫壶一把;入围奖奖品为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或作者为孙春雷、贾国勇的《行参菩提》(二者任选其一)。

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