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有哪些症状,说明脑出血快发生了?

脑出血由脑血管破裂引起,急性起病初期可增加死亡风险,脑血管破裂后由于相应脑组织得不到供血,即使病愈也会遗留生活自理能力障碍,因此需要积极防治。那么,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快要发生脑出血了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脑出血不同于其它疾病,脑血管破裂前几乎不会出现任何预警症状,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与工作;脑血管破裂后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肢体无法运动等,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昏迷,病情可逐渐加重。因此,我们无法通过先兆症状判断是否会发生脑出血,但可早期干预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脑出血的高危病因主要有高血压、抗栓药物、外伤等,其中最主要的病因为高血压。血压长期升高,可使脑动脉发生变性、形成微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较高,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血压会骤然升高,从而引起脑血管破裂。有研究发现,相比于血压120/80mmHg以内的患者,血压每升高20/10mmHg,未来10年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成倍增加,当然,这里的脑卒中包括脑出血与脑梗死。

因此,控制血压达标是降低脑出血发生风险的重要措施,具体控压目标因人而已,多数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能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可进一步降低,前提是对较低范围的血压能耐受;老年人由于已经耐受较高范围的血压,血压降幅过大往往不能耐受,可能出现脑缺血、心肌缺血等症状,因此可将降压目标放宽至较高范围,但至少应控制在150/90mmHg以下。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由于血压相对较高,且脑血管病变相对较重,因此应警惕脑出血的另一病因:外伤。不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走路不慎倒地,或头部受外力撞击后,也可引起脑出血,因此高血压患者行走时应缓慢、平稳,注意保护免受外力撞击,以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

除开高血压与外伤,抗栓药物也是引起脑出血的重要病因,常用抗栓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这些药物由于影响了血小板聚集与凝血功能,因此可增加脑出血的发生风险。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生脑梗死风险较高的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显著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但与此同时会增加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的出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脑出血最为严重,有研究发现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2人可能发生脑出血,而有三类人群发生脑出血的风险较高:

一是血压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重要病因,部分高血压患者经评估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因此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高血压与抗血小板药物均属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脑出血的发生风险会进一步升高,控制血压达标则可降低这一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若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降低脑出血的风险,血压严重升高时应暂停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二是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部分患者,需要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二者联用虽然可增强抗血小板疗效,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但也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因此不易长期服用,当血栓发生风险显著降低后,应更换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需联用21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若医生已告知停用其中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不应再擅自联合用药,以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

三是使用较大剂量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随着用量的增加,发生脑出血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以阿司匹林为例,用于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时,建议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每日服用75-100mg,该剂量范围阿司匹林不仅可发挥预期的抗血小板疗效,还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时,抗血小板的疗效增加有限,但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却会随之增加,因此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也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综上,发生脑出血前通常无先兆症状,预防脑出血需控制高危病因,首要病因为高血压,控制血压达标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外伤,也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的患者,若合并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无需联合用药的患者,应尽量单药治疗,可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不建议擅自加大用量,否则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生风险。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