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基本元素与道之本源(二)(单渔泉)

虚拟和现实,一个新的古老话题。

讲“道”不可能不提到“医”,说到“医”不可能不提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与其他几部上古奇书一样,不知出自谁手。但假如人是“神”制造的,那就好解释了,《黄帝内经》就是“神”造人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而且写得非常详实。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的“皇帝”可不是历朝历代的“皇帝”,而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那个“皇帝”。以现代人傲慢与偏见的视角看,那时的人好像连数数都困难,怎么写得出《黄帝内经》呢,就算是写出来了,必定也是瞎胡乱扯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像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了道学和甲骨文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也忽略了《黄帝内经》。

不可否认,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之处,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享受得太快太多。但千不该万不该享受到“忘我”的程度。要不是祖宗的基业宏大广博,我们可能已经丢掉了我们的汉字。记得计算机刚刚进入中国时,因为无法输入汉字,很多人以为从此汉字就要消失了呢。要不是中医自有深厚的底蕴,我们可能早就不知“中医”为何物。因为不少人在“骂”中医的同时,却仍然在吃中药。

首先要提个醒:请不要先把《黄帝内经》所说的“脏腑”与西医解刨学的“脏器”划等号,否则你可能看不下去。至于哪个“科学”,个人觉得根本不用对比。中医、西医虽然文字里都有“医”,但那是文字翻译所造成的。要知道,近代学者为了将英文翻译成中文,不知道费了多少周折,里面不乏对西文理解的浅陋和误解。如今,仔细思量,在关键根本问题上,不准确的、不对等的翻译不少。如“天”翻译成“sky”或者“God”;“freed-om”和 “自由”划等号;“manage”解释成“管理”等等;又如电影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译成“后天”,结果简直失去了原本的意境。

或许中西文化的差异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看似平行的两个平台却有着原理上的根本不同。要“中”就中,要“西”就西,不要再比下去了,会出更多笑话。否则英语老师怎么总是提倡我们直接用英英字典学英语呢。还是在哪个乡,随哪里俗为好。

其次还要提个醒:科学不等于真理,“科学”不是“现代”的代名词,科学更没有地域和文化的界线。科学最科学之处就是永恒的科学态度。或许有那么尴尬的一天,西方文明在重新审视了自己之后,在后续发展的某一阶段,大量吸收了华夏文明的精华,而中国人却要反过来听西方人给我们释义甲骨文和《黄帝内经》。

再次还要提个醒:“实证”不等于用“实物”来证明,“感” 和“觉”也是可以证明“存在”的,甚至更加可靠。因为人类的感官不是只有“眼睛”,而恰恰是眼睛或许才最“骗人”。因为看到的往往只是表象,是“状”,是“症”,不是“病”;是“果”,不是“因”。对于这一点可能昆虫都比我们人类理解得更透彻。

再次还要提个醒:脏腑无形,“经络”不等于“神经”和“血管”,“气”根本就不是“呼吸”或“空气”,这些中文词字几乎无法翻译成英文。即便是古人所说的脏腑是“有名有形”的脏腑,如果以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观点来对号,那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医脏腑的实质,也不可能找准每个内脏的形体。

《黄帝内经》所述“脏腑”,五脏六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比如“三焦”这一腑,从表面上找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好像不靠谱,但它却是《黄帝内经》整个脏腑学说中的重要部分。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是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

《黄帝内经》详于脏腑功能的论述,而略于脏腑形态的研究,这完全符合道学思想。所以,单纯追求西医的形态学与中医理论的汇通,这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不能获得成功的。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以冀对脏象学说有所发扬光大。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里实际上有很大的空间,大有作为。关键是要引导高科技人才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来,与多个领域进行对接,寻找突破口,以中医理论为主导去融合西医的精华,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然而对“物”的追求总是要干扰我们对“道学”的执着,短期效益总是能在一个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占上风。本文不以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为目的,但为了说明观点,从简单阐述“三焦”入手。百度一下:

【三焦】[jiāo]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是《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即将躯干划分为三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也包括头、面);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三焦功能】

①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谷。《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

③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诸多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以上为“百度百科”所载内容,非常详实详尽。可见“三焦” 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而最本质的特征为“通行元气”。 或许“三焦”和其他脏腑不仅仅是“硬件”,而且含有大量的“软件代码”,这些“软件代码“是人体“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来自经络。

“元气”,是为何物呢?这里我先讲一个故事:我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名叫“牛牛”,我非常喜欢,以至于牛牛怀孕生产之时,我都要亲自接生。那次牛牛生下了第一只小狗,那只小狗爬在地上不动,我把裹在它身上的膜撕掉,它还是不动,把我吓坏了。我赶紧向有经验的“接生婆”问询,得知要用纸巾去抹小狗的后背。于是我照做,抹了才两下,奇迹发生了,小狗叫了起来,闭着眼睛朝着“妈妈”的方向踉跄地趴去,不一会儿就拱到了妈妈的奶头,吃了起来。

不得不说,那一刻我感到惊奇和困惑。难道在我“抹”它之前它是“物”, “抹”它之后它就变成了“命”?“物”与“命”的差别居然在那第一声“叫”或者“哭”?

这次接生让我我经历了“初”时的临界点,当然我也经历过亲人“终”时的临界点。作为来到世间的人,我强烈建议一定要去亲身经历这两个临界点,收益非浅,感知很深,影响终生,不是我在这里用文字可以表述清楚的。

有人提出人有两套生命系统,我觉得更准确地应当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按照现代信息理论,是“现实”和“虚拟”,是“硬件”和“软件”。按照道学的说法是“阳”和“阴”。实际上,“道”早告诉了我们这一切,而我们却在为刚刚发现的“现实”和“虚拟”、 “硬件”和“软件”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承认人脑就是超级计算机的“硬件”,那其中流动的微弱电波就是操作系统的指令;如果承认三维空间内的物质是“硬件”,是“现实”,那么引力场(统一场)就是“软件”,是“虚拟”,是第四维空间。区块链技术使我们的认识提高了一些对现实和虚拟的认识,是我们更加接近世界的本质是信息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你不觉得人就是一个庞大系统里的一台“矿机”吗。

【气】甲骨文、金文符号如图20。“一”代表混沌初始,“二”代表天地。在“二”之间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自由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在上一文当中,我提到“三”中间的一横代表宇宙法则。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甲骨文“气”符号居然就是“三”,当然哪一横仍然是“法则”,法则本身就是“第三态物质”。

【甲】和【乙】甲骨文、金文符号如图21。其中左面两个图形为“甲”符号,右边四个图形为“乙”符号。

(甲)实,表示感觉得到的存在。为万物开始萌发状态,为“生”。

(乙)虚,表示感觉不到的存在。为万物开始萌发状态,为“生”。

(丙)实,表示感觉得到的存在。为万物开始蓬勃生长状态,为“长”。

(丁)虚,表示感觉不到的存在。为万物开始蓬勃生长状态,为“长”。

(戊)实,表示感觉得到的存在。为万物茂盛状态,为“盛”。

(己)虚,表示感觉不到的存在。为万物茂盛状态,为“盛”。

(庚)实,表示感觉得到的存在。为万物开始衰退状态,为“暮”。

(辛)虚,表示感觉不到的存在。为万物开始衰退状态,为“暮”。

(壬)实,表示感觉得到的存在。为万物衰退至潜伏闭藏状态,为“衰”。

(癸)虚,表示感觉不到的存在。为万物衰退至潜伏闭藏状态,为“衰”。

这里之所以用“实”和“虚”来说明,没有用“阳”和“阴”是从甲骨文文字符号的角度出发。这些符号实际上是要说明万物在宇宙空间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生”、“长”、“盛”、“暮”、“衰”几个并行的状态,即三维实体的发展状态和与其并行发展的“非实体”的状态。

那么与“三维实体”并行的那个“非实体”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不能达到和感知的那一维,是我们宇宙三维空间之外的第四维,是“信息”维。信息维伴随三维实体在宇宙空间完成一个周期,三维实体灭失,而物质并没有灭失,在三维空间转化组合为其他物质,而在“信息维”继续保持了它的存在,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和“模样”。

三维空间内的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所承载的,信息维当然也不例外,必有承载之物(或称为“存在”),但由三维物质所构成的人类目前感知不到,或是有些许感知也距离能够掌握非常遥远。要想实现对这一维的感知和掌握,首先要解决海量存储、高速运算和低能耗问题(上一文里有对生物计算机的描述),说白了,就是要能够造出一个毫不逊色的大脑并实现完全控制,这几乎不可能。

甲骨文“由”符号那个向下注入样式的空心符号(详见上一篇文章的描述)告诉我们,它来自三维空间之外,带着上一个周期的信息,启动三维空间之内的事物,本周期的时间就此开始。这就是“由”来,就是缘“由”,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气”。当“物”或者“命”终止时,它带着本周期的信息而去,并在信息维度保持了“物”或“命”的“原貌”。

所谓宇宙内感知不到的存在,可能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为“信息”。有了信息维,“物”和“命”都是永恒的。就像是“宇”和“宙”宝盖外面那一个“点”,预示着在三维空间之外获得永生。

狭义地,只讨论“生物”和“生命”与四维空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再研究几个符号:

【灵】如图22左边三个符号为“灵”。注意哪些空心符号或是像雨一样的“、”,它表示沟通宇宙三维空间和第四维空间的信使,为灵气之“灵”。而右边三个符号则为“雨”的甲骨文,显然没有“灵气”。

【物】【命】【慧】如图23。左边两个符号为“物”;中间两个符号为“命”;右边两个符号是“惠”,在古代通“慧”。

这几个字和符号是甲骨文对何为“物”,何为“命”以及何为“智慧”的解释。

所谓“物”是可杀之牛,“牛”代表庞大,符号的意思是可取之才。

所谓“命”是听命之“人”,可以按照法则或“口谕”去做事。

所谓“慧”是用心之下,由脑而生,表示“生产”和“创造”。

以上的符号基本解释清楚了“物”、“命”、“生物”、“生命”和“智慧”的几个字词之间的区别。即:可以拿来用的原材料是“物”;可以按照指令做事的是“命”;脑子可以想出点子的是“智慧”大脑,就是智慧生命。按照这些符号的意思,当然只有人类才算是智慧生命。

信息永不灭失,而“物”和“命”需要轮动回转。事物是螺旋上升的,而主线就是永不灭失的信息。就像是高楼大厦,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空间,并用楼板隔开,但每一层的人们都在隔开的情况下做同样事,因为“信息”永存,因为“道”是统一的。

本文中再次提到了“神”和“鬼”,本意是探讨文字的发展和世间万物的本质,并没有说神和鬼确实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人类最终会找到答案。相信到那时,“神”将不神,“鬼”将不鬼,只是平常。

单渔泉 2020年11月11日 于青城山

(0)

相关推荐

  • 叶芳扬先生留思考题(十四)

    作业思考题(十四) 一.何谓命门?命门与三焦的生理功能有何关系? 二.<黄帝内经>关于命门的位置与生理功能? 三.<难经>关于命门的论述?<难经>左肾右命之说与&l ...

  • 三焦究竟为何物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 ...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各家论述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脏象论>. 古往今来,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莫衷一是,令后学者无所适从. 一.肯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很多 ...

  • 《甲骨文基本元素与道之本源》单渔泉

    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网络上,这句话的访问量在与日俱增.现代人在吃饱了喝足了之后,终于关心起本源这类问题了.不少人回过神来,开始关注中华文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不是 ...

  • 甲骨文基本元素与道之本源(四)(单渔泉)

    结构 -- 信息 -- 能量 据<说文解字>论述,汉字的形成有指事.象形.象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途径.而现在人们往往只记住了象形,认为汉子是"象形"文字.这实际上偏 ...

  • 甲骨文基本元素与道之本源(三) (单渔泉)

    物.场.量 --- 结构.特性.信息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甲骨文基本元素与道之本源>.<甲骨文基本元素与道之本源>(二)里,我对甲骨文一些基本符号进行了一些带有创新性的解读,并与 ...

  • 甲骨文蕴藏的惊天秘密 -- 被低估的文字(第010字 道 德)(单渔泉)

    甲骨文蕴藏的惊天秘密 -- 被低估的文字(第010字 道 德)(单渔泉)

  • 甲骨文蕴藏的惊天秘密 气 第八条 单渔泉

    第八条 空间发展之本 前一条解读了甲骨文对空间诞生过程的描绘即"旦"(图左一).推动空间(即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气",按照目前科学发展的阶段水平," ...

  • 甲骨文蕴藏的惊天秘密 系 第十二条 单渔泉

    第十二条 空间的系统属性 前一条解读了甲骨文对空间结构的描绘即"贝"(图左一).空间在信息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会形成系统和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 ...

  • 甲骨文蕴藏的惊天秘密 微 第三十二条 单渔泉

    第三十二条 空间没有大小 前一条解读了"米"会意空间(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实际上空间的关键不是大小和维度,而是结构本身蕴藏的信息和能量.运动和转化. 甲骨文(金文)"微 ...

  • 甲骨文蕴藏的惊天秘密 道 第三十九条 单渔泉

    第三十九条 空间运行法则 前面的条款解读了空间即是物质,物质即是空间:空间以层次划分,以结构为本,没有大小之分,维度亦不是根本."道"是对所有层次空间运动和转化规律的哲学和科学概括 ...

  • 甲骨文蕴藏的惊天秘密 我 第四十二条 单渔泉

    第四十二条 空间诞生之门(二) 前一条解读了甲骨文"戌"(图左一)会意新空间诞生时信息复制的接口.这个"接口"也可视作"空间诞生之门",即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