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疯狂“买买买”的我们,究竟买的是什么呢?
无数次的发誓剁手之后却又无数次的再一次下单,明明柜子里有很多自己还没有拆封的衣服,却又看上了新的,而且不买不行。每一季都会扔掉很多不怎么穿的衣服,但柜子里依然没有太多的空余地方,我们的生活好像已经被买买买占有了。
人们买东西更多的不是因为实际的需要,而是因为要满足内心的情感价值,实现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一个“欲望”。
“欲望”本身不是一个否定的词汇,“欲望”本身其实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和动力。但是如果任由“欲望”对我们的人生进行一种捕获的话,我们就会被“欲望”吞噬,最终陷入到巨大的焦虑当中。
所以人在买买买的时候,不一定就是一个不好的状态,但是如果过度买买买或总是买买买,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下我们买的到底是什么?
1、我买的是“我很聪明”。
我没有错过属于我的利益,平时我要花100块钱买100块钱的东西,现在我只需要花60块钱买100块钱的东西,这让我感觉自己没有错过属于我自己的经济利益,则说明我很聪明。
2、我买的是“我要跟其他人一样”。
人们内在都有一种害怕与他人有太多差异的感受。如果大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大家都处于一种相似的状态,而只有我跟别人有很大的差异,那这个时候,要么就说明我是天才,要不然就说明可能我出了什么问题。
无论是天才还是出了问题,人们通常不太愿意把自己搁在大众主流群体之外,这会使人的内心产生一些不安全感。所以当人们都在做的事情,我也跟大家是相同的,保持了一种与主流的一致性。
3、我买的是“我的归属感”。
这一点跟第二点有点像,但差别是我要跟大家保持一致性,那是属于一种趋同性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害怕孤独的感觉,那是一个让自己孤零零的状态,所以我在行为上、穿着上、谈吐上跟周围的人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时候我内心就会有一种归属感,而不是一种孤独的状态。
4、我买的是“我要跟别人有的聊”。
每一个人因为内心渴望跟他人建立关系,所以总会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不管是“甄嬛传”还是“陈情令”,不管是双11还是被隔离,我们总是会用我们共同经历的事情来迅速的拉近和陌生关系之间的距离,或者来维系已经熟悉的一些情感关系。
5、我买的是“我的心安理得”。
平时我们对自己总是会有很多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所以有一些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如果它不是必须品,我们也都不太允许自己轻易的购买。
但是这种促销活动会让我们有一种被允许的、不得不的、必要的合理购买理由,因为已经这么便宜了,所以这样的消费买的就是一种内心的心安理得。
以上五点买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的一些情感需求、关系需求等,这样过度的、无节制的买买买,其背后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根源,这个心理根源超越了以上的五个心理需求的状态,但这也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购买需求。
比如我想买更多的漂亮衣服,更多的化妆品,这样我就会年轻、漂亮,可以拥有更好的社会竞争力。
我想要买更多的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可以让我在社会竞争、职场发展中占据优势,或者是跟他人的交流当中,有更好的自我实力的体现,从而避免被嫌弃、被嘲笑和被淘汰。
妈妈们给孩子买很多的东西,买的是对孩子健康、快乐、美丽、聪明、活泼的一种期待。
女人给自己买东西,买的是对自己可能会衰老的一种不甘心,买的是对自己青春的渴望、美丽的渴望、美好爱情的渴望。
男人们买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游戏类的东西,是对自由的一种渴望。买一些户外用品、衣服是对于自己雄性魅力的一种期待。
所以人们买的这些东西都是在想象当中认为这些东西能够更好的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但是什么样的人需要武装和强大自己?当人们认为自己不是有足够的实力、魅力和竞争力时,那么就会幻想通过一些外在的东西来使自己强大。
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不确定,对于这个世界的不确定,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会另我们内心有很大的空虚感。我们买来的都是能够消减这些恐惧感的幻觉,而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购物行为的心理根源是人们把空虚感、焦虑感都具象化到某一个物质需求上。
因此,越是处于空虚、焦虑、迷茫的人,或是在情感关系当中孤独、无助,没有力量感的人,越是容易通过“我花钱就能够买回来让我自己变得更好的物品”来达到一种自我心理平衡。
所以你是属于哪一种呢?你在买买买的过程之后,或许也可以思考一下你到底买来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