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武胜_51】沙溪口,吊楼村,那个消失的古镇
沙溪口,吊楼村,可能是被大多数武胜人遗忘的地方,当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的时候已经是2013年了,当时武胜摄协一个会员调到金光乡工作,我请他在工作之余寻访一些古村落供会员们摄影创作之用。没用过多久,信息反馈回来,说金光乡境内有个沙溪口,曾经是金光乡(当时叫沙溪乡)政府所在地,那个老场镇很不错,场口有株大黄桷树,盘根错节,已经爬过了嘉陵江,再加上沙滩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应该是城市人踏青的好去处。
据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记载:“沙溪,古汉初属镇,明沙溪故里也。”说的是武胜现在的金光乡,原名沙溪,因境内沙溪口而得名,沙溪口曾是嘉陵江边南北朝时期的古镇。2013年3月3日,武胜摄协一行十余人首次来到金光乡,开始了连续3年的沙溪口踏青之旅。
沙溪口位于金光乡吊楼村9组,地处一道山谷里,一条小溪在此汇入嘉陵江,沙溪老街便在小溪的南侧,过去这里是金光乡政府所在地,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乡政府搬走了,2013年3月3日我们来的时候还是步行到此地的。
到2014年时小车可以开到街上了,
我们的车子直接开到中午吃饭的地方停下,主人一家正在忙着准备我们的午餐呢。
为主人一家的辛勤劳作拍了几张片片
为主人一家的辛勤劳作拍了几张片片
这条从嘉陵江里打起来大鲤鱼将成为午餐的主菜,不过,临死前还成为模特表演了一番。
到达沙溪口的影友们都跑到嘉陵江边去拍风光、拍美女去了,只有我一个人游荡在这冷清的老街上。
老街没有岔街,就一条,全长约500米左右,
但根据位置的高低,又分为上街与下街,中间是一道10余级的石阶相连。
从房屋的结构来看,上街多为石墙房屋,应该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物。
下街则有古老的石板街道和一些破旧的木楼。
下街长200余米,由石板铺砌的街面宽约5米,
两侧无排水沟,但无论下多大的雨,街面也不会积水,因为石板街面中间高两侧低。
街道两旁,不少房屋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砖瓦房,
其间偶尔有一两栋新式楼房,但我比较喜欢那些写满沧桑的一楼一底的木楼。
老街上那四五栋沿街而立的木楼,几乎无人居住,透过窗棂,里面杂乱不堪,布满了蜘蛛网。
然而,就是这样冷清的老街,居然至今仍在赶集。
沙溪口过去是逢3、6、9赶场,上世纪80年代改为逢3、6、10赶场,因为当10这一天,周边的几个场都不赶场,如果沙溪口当10,可能赶场的人要多一些。
所以我们这几年去沙溪口,都是选的赶场天
据当地人说,现在赶沙溪口的人很少了,大约从早上8点开始,陆陆续续有一些人来,但9点钟左右就散场了。
在那些老人的记忆里,沙溪口也曾热闹过。据说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沙溪口也有七八家饭馆和栈房。
现在的沙溪口老街其实是民国时期从下游大约1里路的地方迁上来的,那里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瓦片,附近还有一些古墓。
沙溪口上迁后依然很闹热,一直到后来有了公路,人们坐船少了,沙溪口也就慢慢冷清了。
根据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记载,沙溪口在古代汉初县时属镇,这一说法是可信的。不过,古时的镇与今天的镇又有所区别。
古时的镇与今天的镇有什么区别呢?据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解释:“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历史上的沙溪镇,是军事据点还是人口集聚区,今已无法考证,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武胜县志记载,沙溪乡置于1951年,时乡政府驻沙溪口,但沙溪口并不位于全乡的中心位置,相对来说,还较偏僻,几年后,乡政府便迁走了。
尽管到上世纪中后期,沙溪口还有供销社、食品站、信用社、粮站等,但随着今金光乡政府驻地的板桥场镇的日益兴盛,这些单位也相继迁出了沙溪口。
如今,下街这个饭馆已有十年左右了,是沙溪口唯一的一家饭馆。除赶场日这天,平时基本就没什么生意。
吊楼村卫生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气很旺,医患关系也挺和谐。
沙溪口还有一个理发店,老理发师边工作边欣赏川戏,
卖背篼的小姑娘
拍一组吊楼村人像
当地人把我们当成了记者,非要反映问题,又不好说假话,只好向他表明实情,他们听了很不高兴,不是记者你们跑来照啥子?
当我走完这条小街也想往江边走去时,背后传来几个小伙子的憨笑声,回头拍了一张。
午后一点,我们开始午餐,吃饭地点就在上街。
沙溪口,这个曾经的古镇,现在其实就是一个普通村落,已经淡出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