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家乡美食一麦酱

难忘的家乡美食一麦酱

刘飞宇

无论是闲时游山逛水,还是外出办事,我这人就是这样,天生一个“呷货”!别的事放到一边,每到一地,总是要“先动粮,后动兵”,喜欢尝尝各地的特色风味美食。难怪在家里老母亲总开玩笑说,我刚一生出来,就嘴巴一扁一扁的动着,天生一副嘴馋的相。尝遍各地风味佳肴,唯有家乡美食最味!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家乡大坪刘家地处湘中偏西,属典型的丘陵山地,山多田少,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家乡的人们发挥本地地理和传统耕作优势,充满了劳动智慧,打造出了一系列颇具风味的传统美食。而家乡的“麦酱”,独具特色,各家各户必制必备,其麦香浓醇、椒红鲜艳、辣味足盈、“刀把豆”嫩绿嘣脆,真可谓色、香、味俱全,深受大家的喜爱。

“麦酱”制作材料易备。其主要原材料为小麦粒、辣椒、刀把豆等几种。我地属丘陵山地,小麦种植多;辣椒为“宝庆三辣”(辣椒、大蒜、生姜)的主产地;在田边地头,屋前屋后各家都种植有“刀把豆”之类的瓜果蔬菜。

制作工艺简单。先将收获晒干后的小麦粒煮熟(或蒸熟)后,发酵至醇香,再晒干,然后用石磨磨粉备用;随后将新鲜的辣椒去把、冼净、晾干水分,再剁碎,后用石磨磨成辣浆备用;刀把豆也是将适时采摘下来,撕成两瓣,去荚内嫩籽后,用开水烫煮一下后晾干,再切成两指宽的小块儿备用。

一切准备就绪后,先将发酵后的干麦粉放少许水调匀后,按3:1的配比放入辣浆,同时加入适量的粗制食盐调和均匀,再放入一定比例的“刀把豆”块,充分搅拌均匀后,放置一敞口的瓶坛里装好,大功就告成一半。

接下来的环节是“曝晒”。亦称“晒酱”,拿一小凳放置屋前后的稻田里摆好,再将酱坛放置凳上,为何要放置稻田里?估计是防人、禽偷食吧(也有人家放置空坪里)!若天气晴朗(家乡一般秋旱严重),晚上也不用收,只是在第二天早上太阳未出来前用筷子搅动翻滚一遍(温度过高不宜翻搅,会酸,影响麦酱品质),第二天接着曝晒,一般要一晒一露二十来天后,就可食用了。

每到夏末初秋时节,各家各户都会制作麦酱,满院子里都弥漫着酱香的味道!大人们防得这么严密,我们小孩子们也有各自的招数,往往趁大人们外出做工后,通常两人一伙,窜到没有水的稻田中,去偷食别人家酱坛里的刀把豆块吃,没有晒熟时,虽味道不咋地,也管不了那么多。也有被逮住的时日,长辈们骂倒不骂,但会告诫说刀把豆生吃会有毒,是吃不得的,必须要等充分熟了后才能吃。不知其真假,但倒也吓着了我们,不敢再造次了。

“麦酱”易贮藏。晒熟后的麦酱,放置家中阴凉处,在酱坛上加盖一木盖即可,不管放多久,醇香依旧,也不会起霉变味。家境条件好的人家,往往还会用自家压榨的菜籽油煎好后,倒在上面再封存,麦酱口感更佳!麦酱可做菜用,亦可做调料,尤其是农忙时节,不用煮菜,饭一熟,挑一小勺就可解决一餐,即省时又利下饭,饭香、麦香、油香,香溢扑鼻,椒辣,豆脆,回味无穷!尤其是时令菜接济不上时,更是填补了家乡人们餐桌上的不足。

在老家时,我们家由于孩子多,家境十分贫困,但母亲不管农活有多忙,每年总会挤时间,做出各种各样的酱榨菜来,以接不济,一坛麦酱总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没有像别人家的还用菜油淋浇在上面,但我们姊妹们吃着照样是那么的香!

我上初中、高中时,当时学校条件差,只蒸学生饭不管菜的,同学们每星期各自从家里炒菜来,我每个星期就从家里拿一小壶麦酱就可。每餐用筷子从壶中挑一小坨麦酱出来,就可解决那一钵饭。由于每餐只吃这样的干菜,嘴巴上都烧起了好些泡,幸好当时每餐学校食堂的工友们都烧好了一两桶开水,大伙就当汤喝。班上好几个家境条件好的同学炒些好菜的,闻着我的麦酱香味,吃着里面嘣脆嘣脆的刀把豆,都和我调换着呢!

院子里就数二奶奶家的麦酱做得最好。当年的二奶奶有她的绝招,她做的麦粒发酵最醇香,往往还会在制作时除配了辣椒、刀把豆之外,还会配一些黑豆豉、干茄子条、干萝卜条之类的瓜菜在里面,我们小孩子们最喜欢去她家吃麦酱,她人特温和,又从不吝啬,每当院子里呷饭的时间,她总会端上一小碗麦酱让大家品吃,大伙围着桌子吃饭的时间少,都端着碗在院子里的空坪地里,边吃也笑,热闹得很。
现在想想,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家乡的长辈们用勤劳凭智慧,贮藏食物,把有限的食物资源能调出各色花样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不得不叹服!大家和睦相处,和谐融洽,不得不令人留恋和怀念!
怀恋家乡麦酱的味道,这是妈妈的味道,这是家乡的味道!

作者简介: 刘飞宇,隆回人,中共党员,中学语文教师。《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乡土文学作家,湖南科普作协会员、县作协、县诗协会员、县民协理事,有通讯、散文、诗歌、科普等数十万字作品散见于各报刊、微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