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不欲盈?与易经的泰卦、否卦和谦卦有关系吗?
此文承接(静与生生不息有矛盾吗?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是什么意思?)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驳斥了凡夫的边见。《中论·观因缘品》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这里提出了四种边见:生灭、常断、一异、来去。世人的认识论是,不是生就是死,不是常就是断(不常),不是一就是异(不是同就是不同),不是来就是去。世人认为四组答案必须二选一,没有第三种选择。
龙树作《中论》以破斥,以令人信服的理证证明四组“二选一”都是边见,宇宙的实相不是边见,而是中道义。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理解了龙树的中观学说,老子这里宣说的是同样的学说,告诉世人“守静笃”不会破坏宇宙生生不息的最高教义。用龙树菩萨的语言就是即浊即清,即静即动,即安即生。动静一如,安而能生。
持边见的世人害怕宇宙失去生生不息的最高教义,这个世界会死水一潭。老子说,多虑了。在伟大的修道士的甚深境界中,早就见到动静一如,安而能生的玄同实相。
到了第四十章,老子正式宣说“反者道之动”的玄同第一义。静极生动,即静即动,这是道的法则,不用担心。一个人睡着了,还是会醒过来的。
阴阳本来互缺,你还担心不会互补吗?互缺是静,互补是动。这是“势成之”。这个玄同妙理只有伟大的修道士才能契悟,所以说“孰能?”契悟此理是极难的。
老子怕修道士入浊世,忘记清净本性,久而以浊为荣,不能度人,反被人度,故说“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老子怕修道士贪著静笃,入安定中,久不能出,陷入断灭邪见。故说“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如学佛人贪著般若空性,以为毕竟空,因果亦空,反而放荡不羁。
前辈解此章一直分歧很大,不得要领。一是没有深究“混兮其若浊”一句和其中的“混”、“若”、“浊”的本意,更不熟悉老子破边见的奥义所致。第一句王弼本丢一个“久”字令人再生歧见,幸赖志本保留此一“久”字,使二句经文语义完整。
第三段经文充分反映老子对静的力量和动的力量的认识。静可以让修道士的心摆脱欲望,保持无欲的状态。但老子没有忽视动的力量,因为动的力量是道内生的力量(反者道之动),这种动的力量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老子在静与动之中找到了玄同,即静即动,即动即静,动静不二,破除边见。
第四段经文: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不欲盈是老子的根本教义之一。为什么老子不欲盈呢?器皿中水满了称为盈,故从皿。盈则满,满则溢,走向反面了。把水放入器皿中是为了更多的储存水,现在反而满溢出来,这是凶兆。
古人非常在乎兆头,谋大事,出现不好的兆头就会导致失败。盈就是不好的兆头,暗示要走向反面了。《易经》有《泰卦》和《否卦》,《泰卦》是一个极好的卦象,称为地天泰。
孔子作《彖辞》:“泰,小往而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个断辞(彖辞即法官的断辞,俗称判决书)多么好!一点点付出,有重大的收获。天地交合,万物通顺;上下交合,同心一致;内心阳刚,外貌柔顺。这一切都意味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真是美极了!
但《泰卦》后面就是《否卦》,泰极否来。盈从古人看重兆头的文化来讲,就是《泰卦》走到第六爻了,到顶了,要变卦了。变卦就是《否卦》。孔子对《否卦》的《彖辞》(断辞)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正好与《泰卦》相反,可怕极了。
老子不欲盈的思想是盈的兆头不好,趋势不好,意味到顶了,要走下坡路了。老子是从未来的眼光看问题的。这样我们就完全理解了老子对盈的深恶痛疾了。那些王侯都是骄奢淫逸,把福享尽,把灾难留给子孙。记住老子“不欲盈”的教义该多好。
《易经》把盈和谦进行对比,盈是谦的反面。《易经·谦卦》的卦象是山在地下,本来应该是山高地下,这是谦下的意境。
谦卦彖辞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亏、变、害、恶都是动词,减损加害之意。天道、地道、鬼神、人道都是亏盈、变盈、害盈、恶盈的,对盈厌恶之极,加以打压。
这也让我们对老子的“不欲盈”的教义有更深的认识。要想保持生生不息之道,“不欲盈”是第一义。老子后面说“大成若缺”,是不欲盈的另一种表述方法。阴阳所以长存,正是阴阳不欲盈,永远是互缺的,互缺才能互补,互补才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