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161《谈美》
编辑按: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它所重视的是在美的体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周二绿色兴趣日,悦读者乔永乐与大家分享朱光潜先生的《谈美》。
#早读#161期 20160712 周二《谈美》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逃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根种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1932年,正值日军侵华战乱,留学莱茵河畔的朱光潜先生为寄慰国内青年,继“写给青年十二封信”后又和青年们“谈美”。十二个短篇似纷纭扰攘时代里的一帖清凉散,为的是从“怡情养性”做起,净化人心。通过研究如何“免俗”(俗,即缺乏美感的修养),实现人生美化。从对一件事物的三种看法(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态度)谈起,由表及里,娓娓道来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美与情感、美与自然的关系,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最后论及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是情趣的活动,情趣愈丰富,生活愈美满。懂得生活即懂得欣赏生活中许多事物。欣赏正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何为“无所为而为”?第二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谈到,“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举个实例,现身说法:面对即将收割的麦田,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满眼是炙烤的天空,土黄到快要“炸裂”的麦穗,以及尾随收割机的滚滚飞尘,同时想起小时候机械化程度较低年代,打麦场上的拖拉机、石磙以及被碾压无数遍的杂乱麦秆,当年场景下唯一能称得上“美”的,或许是在嘈杂的打麦场上能吃到冰棍儿和西瓜的凉爽了;而对于城市里长大的“诗人”歌手李健,同样面对夏收的麦田,却写出“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想起你轻柔的话语/曾打湿我眼眶……”——多么得浪漫优美和小清新!虽已多年未在家收麦,但这种被近距离屏蔽掉的“美感”一直没能找到。因此每每听到《风吹麦浪》,大脑一边是动听的旋律,一边是麦田里热火朝天的“违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