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高三月考题说起:为什么背了那么多答题公式,还是答不好一道题?


1

前阵子,小自由群里有位妈妈把孩子高三语文月考卷发我,要我分析分析。
卷子是长沙四大名校之一的月考卷,难度跟高考接轨,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份卷子的得分标准基本上就是我们指导语文学习的标准。
经常有妈妈在群里问家长自鸡的策略和方法。我向来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想想看,孩子在学校有学校的任务,家长在单位有自己的工作,如果主阵地之外,还要另起炉灶,把鸡娃的事复杂化,大人孩子的时间精力都会跟不上,所以,自鸡的核心原则就是靶向学习,在自己的基础上,缺什么补什么。
如果不知道缺什么,从应试角度出发,标准都摆在那了,拿一份卷子,自己一做便知,据说这也是当年长郡招老师以及平时考察老师时必用的一招。真正有心自鸡的家长,必须过做题这一关,不然最好不要对孩子的具体学习问题指手划脚。

2

回到这份月考卷,孩子的现代文阅读只拿到一半的分,客观题稍好一点,主观题拿一半的分都勉强。

一般来说,经过中考的强化训练,孩子们对答题的套路都有所了解,并多次运用,到了高中,答题公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孩子的得分不但没比初中多,相反,还低一些呢?
我们先来看看考试题长啥样:
这篇现代文阅读共5道小题,3道单选,2道主观题,共19分。

3

当年老谢辅导完小谢的中考语文后,就马放南山了,高中语文辅导,基本由我执掌。从小谢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相对于散文和小说阅读,这议论文阅读是他的强项,所以我要求他尽量拿到90%左右的分,也就是客观题全对,主观题每题扣一分左右,19分要拿到17分。如何做到呢?
以第一题为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疫情,无论是鼓舞士气,还是慰聚人心,文艺都不能缺位;文艺工作者应不辱使命,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抗疫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B.全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舍身忘我、自信自强的精神意蕴和风貌。
C.“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创作者如果能对内容进行深人体悟,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要做到身当其境并非不可能。
D.由恩格斯的话我们可知,艺术表达要想具有感染力,引发人们共鸣,要么是具体的、鲜活的,要么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

第一步,看选项时,马上回归原文划出原句;第二步,仔细对照原句与选项的表述,即可判断是否正确。

一般来说,选项与原句相对比,容易出现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混淆时间、主次颠倒、过于绝对等错误。
比如这一题的选项D,就是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由选项回到原文,恩格斯的话在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与原文相比,选项加了一句“要么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一看就不对。
说起来很容易,可为什么很多孩子做起来却容易丢分呢?主要原因就在于限时答题。现在的高考试卷,阅读材料的文字量越来越大,题材也涉及哲学、经济、科学、时政等考生相对陌生的领域,想在规定时间里完成,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快速检索信息并进行筛选和分析判断。
这个迅速读懂文本,抓住重要信息的能力,既需要孩子从小到大日积月累的课外阅读基础,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刷题训练。只看不练,很难做到快速精准。不信的家长,可以自己试试。

4

相对于按图索骥的选择题,主观题的得分就难得多,尤其是想要一分不扣的,简直太难了。所以,主观题我从不奢望小谢同学能得满分,我只希望他能把得分点都答上,拿到80%左右的分就可以了。
一起来看主观题:
三则材料中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特点。(4分)
孩子的答案为:

1、运用了《亲爱的翻译官》等例子,体现了“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使文章论点更能说服读者。

2、运用了《春风十里不如你》《如果蜗牛有爱情》《一起同过窗》,体现了较强的生活实感电视剧,使论点有说服力,使言文章内容结构更加紧凑。

乍一看,答得还像模像样:运用了......例子,体现了......,使......
然而,这个答案老师只给了1分,相当于辛苦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的参考答案:
1、选择单个事例来论证观点,如用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的例子证明“身临其境 ”并不需要身涉古代,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深入体悟,有感而发,事例典型,极具说服力。
2、选择多则事例来论证观点:如写全国人民切实的战“疫”行动,连举三例,构成排比,内容充实,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3、选择对比事例来论证观点,如阐述“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以网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识及公德意识之间存在较大冲突”时,通过正反举例,在鲜明对比中明辨是非,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对比之下,感觉孩子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几乎没有重合之处,所以老师不给分很正常。那么,不给分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的答案没有一点意义?订正试卷时,需要全部推倒重来?
一般情况下,老师把参考答案发给孩子对照更正时,孩子把答案抄一遍就完事了。这个孩子也正是这样做的,下图中红色的字就是孩子对照答案的订正。

如果只是这样订正,意义不大。这个时候,要靠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进行深入思考,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太多,老师顾不过来,只能靠学生自己和家长去刨根究底,把得分点和表达逻辑捋清。

家长的作用,不是督促孩子改弦换辙,按照参考答案再答一遍,而是从孩子自己的答案出发,分析错在哪里,应当如何表达准确和完整。也就是说,顺着孩子的答题逻辑,带领孩子把思考和表达过程理清捋顺,划上圆满的句号,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无意义。

5

这道题,老师为什么给分这么少呢?
第一,举例的数量不够。按照4分的分值,需要答三点,答对两点会给3分,第三点给1分,所以,应该要写三个例子。
第二,审题不准确。题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二是举例论证的特点。而孩子只答了第一层意思。
第三,例子与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不成立。举的两个例子与所论证的观点之点没有对应关系,对文本的理解有误。
阅读理解,是一种思维训练,既然孩子已经举了两个例子,那就应该从这两个例子出发,教会孩子如何去正确思考这两个例子,理清例子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力,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而不仅仅只是拿参考答案填充大脑。
比如,孩子举的第一个《亲爱的翻译官》的例子,虽然参考答案中没有出现,但只要答好了,答完整了,也是可以给分的。参照答题格式,可改为:运用反面例子论证观点。如:举《亲爱的翻译官》“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现实主义电视剧精神内涵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这一观点。
举的第二个例子可改为:运用正反对比的例子论证观点。如:举有较强生活感的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正面例子,以及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流行认知的作品的反面例子,在论证“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以网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识及公德意识之间存在较大冲突”时,在正反例对比中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最后补充第三点,可以选王立平谱《红楼梦》组曲的例子,也可以选全国人民切实的战“疫”行动的一组例子。
为什么要从孩子自己的答案出发去进行补充和完善?
因为语文阅读本质上并不是给空白大脑灌输抽象的概念和陈述,而帮助孩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心智模型,其核心部分就是培养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很多反对刷题的人总认为应试跟素质教育对立,其实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考查的能力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出在应试的训练方法上。

语文最基本最本源的东西只有字、词、句。如何在字词句构建起的繁杂世界中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检索和加工的能力,这也是从我们出生就一直在做,且伴随我们终生的事情。

语文,不仅仅是一个文科科目,它给人未来的发展,提供养分和动力。在这一点上,家长与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唯有在阅读、思考和表达中跟孩子一起成长,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一简轩(YiJianxuan2021):一个多篇课文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作家,想探讨熊娃变牛娃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欢迎同好分享育儿经验。本号主笔著有《老爸,我想把这个世界整明白》《涂满阳光的村事》《草木童心》等16部著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