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时方是中医方剂两大体系,通常以其历...

经方、时方是中医方剂两大体系,通常以其历史年代或作者划分,但对此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本文试做简单考据分析,希望能求根溯源,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什么是经方?

经方的概念,最初出现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得比较详细:

首先举了“经”的例子,告诉读者医经有哪些:“《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径》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其次详细介绍了医经是什么:“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述这些经书都是医经,包含人体的血脉经络骨髓组成及阴阳变化规律等内容,类似于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之类的基础学科;并有各种疾病的根本病因和病机,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和诊断;把握好分寸,用针灸、汤药、砭石等各种方法,搭配好各种药材,使病人身体逐渐康复。辨证对了,治法对了,就象磁石吸铁器一样自然相应,病人很快能痊愈。但如果用错了,会把小病治成大病,活人治成死人。

介绍完医经以后,接下来是经方。“方”,本义是把两艘船并起来,拼接在一起。引申为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实际问题的具体应用。经方,单就字面看,意思是在上述医经理论框架下辨证并找出解决疾病的办法,当然不只汤剂,还有针灸、砭石等方法。

经方书籍列举了:“《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疭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兒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然后界定了什么是经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本”在这里是名词动用,根据医经解决疾病的方法是什么呢?在医经所提供理论的辨证指导下,基于草木金石等药材的本性,除我们常说的温凉寒热(性)、酸甜苦辛(味)、进入人体后的影响区域(归经)外,还有作用方向、能量密度大小(气或血)、和人体能量相近程度、相互之间搭配影响(气)等等,同时参考疾病的严重程度遣方用药,药证契合,使病人该开的开,该散的散,恢复阴阳平衡,水火相济,回到健康的正常状态。这一整套解决疾病的方法体系。

上古时代,人类主要对面的对象是自然环境,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靠自身的感知。有些人能够精确体会到生活环境中一草一木,包括动物、土壤、气候的偏性,感知到这些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准确点说,能够感知到这些因素到底影响了气还是血,影响了哪个臓哪个腑,通过皮毛还是通过脾胃,在人体的走向是沿经络还是由表入里。

很多古人拥有这些今人没有的能力,对生活环境中几乎所有动植物和金石都进行了阴阳层面的观察和总结,成为中华传统医药的基础。

《汤液经法》也叫《伊尹汤液经》,梁·陶弘景《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为方亦三百六十首……实为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肯定了伊尹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决定性作用。

从我国多部历史著作中,都记载过伊尹的生活轨迹,例如《史记》记伊尹“乃为有莘氏媵臣, 负鼎俎, 以滋味说汤, 致于王道。”伊尹的出生和成长环境都在社会下层,奴仆群体中的厨师,正常看来如果通过学习,完成阶层的跃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偏偏成为商朝初年的大巫、帝师、丞相、政治家、厨祖,还精通医术,只能是他“生而知之”,具有特殊智慧,除通过各种途径继承前人的知识,还能够敏锐感知到许多普通人获取不到的信息,并善于抽象和总结。

许多学界大卡有类似的观点:任何专业的终点都是哲学。每个学科的人,都由下而上,象丁厨师一样,解一辈子牛才达到哲学的顶点。而伊尹的起点就是哲学,由上而下,自然水银泄地,由巫而厨而医而政,各方面都能轻松自如。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可以看出,《汤液经法》方药理法,如五脏虚实补泻辨治内伤病证法度,以及二旦六神汤辨治天行外感病证法度等,在我国中古时期,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方剂配伍等经方理论已经非常成熟。后世张仲景等医学大家,在辨证、药材炮制搭配和使用方法上,逐渐完善和丰富起来。

由于经方是建立在医生对药材特性精准把握的基础之上,后世人缺少了古人的感知能力,强以功效解读经方,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有些时候远不如时方好把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超能健康团# @大家健康 #大家健康超能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