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摇摆之中”| 阅读邻居
03
双减:看对了毛病,开错了药方
再回到“双减”的问题,目前的效果,据报道说七成的人认为有改善。但我是这么看的:“双减”跟一百年来所有的教育改革或者革命,都差不多。从“五四”以来,其实大部分的教育改革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看对了毛病,开错了药方”。
“双减”的实行,确实对应了许多家长的痛点,过度的内卷也好、鸡娃也好,被迫卷入自己无法承受或不愿承受的竞争,那种痛苦极其巨大,而且如上所述,是责任的转嫁。正是在这种苦痛的推动下,才会催生双减政策。
但是往往中国改革,或者说开药方的习惯,都想着能够一蹴而就,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五四”的时候开的药方也是属于那种,我们都很熟悉的句式:“只要”怎么怎么样,“就能”怎么怎么样。这个句式被反复应用在改革上,一旦从理论走向实践,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五四”的时候说“家庭是万恶之源”,共和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改革实践,某种意义上是在摧毁传统的家庭,比如大设托儿所、幼儿园,大办食堂,取消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单位包办一切,大锅饭,从生到死,等等。这些做法的指向是弱化甚至摧毁家庭,尽量让家庭不要成为个人发展的一个负累,一个人首先是属于国家的,而不是属于家庭的。
英国插画师 John Holcroft 作品
这种激进实验的效果,目前看是很够呛的,因为摧毁家庭以后会带来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整个伦理结构在社会中的失范,亲子关系固然搞不好,这种亲子关系辐射到社会上,比如说老师与学生、领导与下属之间,问题都很大,这些就不展开说了。我并不是认为传统家庭十全十美,相反传统家庭对下一代独立发展的压抑是明显的,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规律,然而摧毁传统家庭之后,又没有一种更合理的体系来替代它,就会是“看对了毛病,开错了药方”的效果。
包括这次双减政策,我觉得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承受能力。校外培训的确问题多多,但打掉校外培训之后,用什么来填补?目前我没有看到有一个完善的配套措施。尤其在考试制度不改的情况下,你光把教培砍掉,不准布置作业,不准补课加班。大家就会乖乖地不管孩子了?就都躺平了吗?不可能的,特别是亚洲家长的这种调性,一定会拼死拼活地想办法钻空子。最终是加大了补课成本,有点儿像当年美国禁酒令的效果。
更糟糕的是双减之后,教育体系会处在一个更不透明的状态下,家长不知道别的家庭都在干什么,这是最可怕的,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因为不知道别的家庭怎么做,很多家长会更慌,焦虑会进一步增加,很可能还不如部分透明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定是接下来几年,家长、学生、学校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04
“鸡娃”是一种心理状态
今天读书会讨论的主题是“不鸡娃,行不行?”。按我的理解,“鸡娃”本身是一个心理状态,倒不见得一定逼着孩子做什么,才叫鸡娃。鸡娃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迫切希望我的小孩要么必须要比我好,要么必须按照我指出的方向去成长。鸡娃会导致两种极端:一种老觉得自己的小孩是天才,动不动说我小孩应该怎么怎么样,特别得瑟;另一种更极端的是把自己的小孩说得一无是处,看哪儿都不顺眼——我们从小就知道这种痛苦,总有无数个“别人家的孩子”跟你对比。有时想想会很奇怪,为什么我这方面要跟这个小孩比,那方面的才能要跟那个小孩比?等于一个人要扛所有人,怎么扛得下?但就是得这么扛。
很多中国家长有一种习惯思维,叫做“优点不夸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一个劲逮着孩子的弱项吐槽。当然也有人反过来搞“夸奖式教育”,结果造成“草莓族”,别人说都说不得。这就是我在《早生贵子》里说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宽也不行,严也不行,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摇摆之中。而孩子呢,很可能会像朴微说的那样,他成年之后,会经历二次生长,可能成年之后,会觉得家里这一套在社会上完全不行,然后开始接受社会毒打,被毒打之后他会往哪里走?根本不知道。一个自尊自信被摧毁的孩子,或者一个过分自信甚至容不得批评的孩子,到社会上会怎么样?我觉得可能会选择躺平,或者也会选择叛逆,这两种姿态甚至可能有同样的表现,那就是主流社会想要我怎么样,我偏不怎么样。
Brainstorming - 韩国插画师 Hawan Song 作品
包括刚才淑婵说檸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将来面临纷繁社会问题的时候会比较淡定。这是一种美好的想法。但是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各位自己碰到这些复杂社会问题的时候淡定了吗?我觉得很难。有些人特别自信,对什么事都能够有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下来。这种人很幸福。但是如果真的是会思考、会读书的人,那么会知道同一个问题可能有无数的答案,事情的发展有无数种可能性。所谓“小孩才问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但利弊的判定,是一个异常复杂艰难的过程。尤其是碰到一个不太好的时世的时候,代入一下,如果你正好生活在1936年的北平,想心里不慌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觉得人生的目标不是说“不慌”,慌也是正常的,是必要的。我还是希望自己也好、小孩也好,能够在某种意义上有一种超越性的思维,不要把自己纠缠在技术或者细节层面去思考问题——那样的话,你会面临的问题无穷无尽。人生在世,很多事的确必须要去做,不去做就是不负责任。但是做的同时,是不是心态可以拉开一点,就是刚才魔菇说的,有的时候是“有意识地抽离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位观察者,你会发现看自己,或者看周围人的时候,你觉得很可怕,很荒谬,这种看出荒谬的能力,其实就是帮助你在这个荒谬的世界还能遮遮掩掩生存的一个重要的元素。不然就有可能把生存方式变成要么对抗,要么毁灭。
(未完,明天续)
杨早新书
绿茶新书
邱小石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