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三定律:执有任何态度的知青都不肯扎根农村

知青三定律
来源:红色边疆荒友家园

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知青”。我这个在农村插队八年的人却连一个镜头也没有看过,这不是太奇怪了吗?但是如果你明白,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就是被无情虚耗在荒唐无比的“接受再教育”之中,对造成如此罪恶的人,他不能原谅,你就会觉得可以理解了。我虽然没有兴趣观看电视剧,但是上网看我博友的文章时,免不了会碰到对此电视剧的评论文章,其中有一篇,相当有意思。

作者归纳了知青三定律,如下:
定律之一:下乡感受与下乡时间成反比。
定律之二:回城后的状况与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好恶成正比。
定律之三:执有任何态度的知青都不肯扎根农村。
这第一定律,讲到了一个关键:下乡的时间。在外人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得了。但是在我看来,却绝对是大有玄机。大家先要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当年下乡,没人知道要在农村待多久的,大家都以为恐怕会待一辈子。但在内心又有朦朦胧胧的希望:菩萨保佑!但愿能够早日上调,早日回城。
打个不太合适的比方,好比一个囚犯,关进监狱,自己以为是无期徒刑,但又抱着渺茫的希望,最好有奇迹发生,好让自己早日脱离苦海。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因为当批判林彪时,提到他的话--“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心里不禁大为感动:还有人真的理解我们啊!当然,大家并不敢说出来的。
可以说,下乡时间的长短,意味着太多的东西。下乡时间最短,也就是最早离开农村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革命干部家庭的孩子。比如我下乡大概一年后,有个知青,突然之间消失了。后来得知,其父为他办了招兵的手续。
本来规定上海不可以直接到贵州招兵,但是这根本难不住手眼通天的大官。他名义上算是贵州招的兵,但是在贵阳军分区招待所只住了一晚,也就是当了所谓一晚的贵州兵,第二天马上飞回上海,就成为上海兵了。现在看来,这根本没什么。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也是万般无奈,开这么一点点后门很正常。另外,这个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这些原先非常纯洁的年轻人,忽然之间,明白了社会的丑陋:人和人根本不平等!
接下来,是所谓根正苗红的红五类,他们一般下乡两、三年后,纷纷上调。有进保密工厂的,大型国企的,有上大学当工农兵学员的,有担任当地教师的等等。下乡四、五年后,能走的基本都走了,剩下的,一般是走不了的“垃圾”。所谓“垃圾”,我就是代表。说得好听一点,是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不好听一点,就是“黑崽子”。凡是来招工,招兵,招生的人,看见我们,也很同情,但是绝对爱莫能助。我们也能理解,他们也没有办法的。我们这一类,一般是熬到“油干灯灭”,最后随着“返城风”,被刮回家乡。那时,大部分人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了。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还根本不能“立”!正急急忙忙、千方百计找饭碗呢!设想一下,要是没有大返城,他们也许真的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了,这可不是开玩笑!
以上说到的三种情况,是很粗的分类。对这样的三种人来说,下乡的体验是有极大差别的。如果认为知青对下乡的感受是一样的,岂非太荒唐?对下乡时间特别短,出身革命干部家庭的知青来说,下乡也许是好玩的。只当是到农村游玩一趟,倒是新鲜得很,有趣得很,还顺便革命得很!要是他们当了官呢,则必须给自己的这段历史涂上光辉的色彩。于是就高唱“青春无悔”,自称在农村战天斗地干革命,那是自己光荣无比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要这么吹,我能理解。别人要这么捧,也很自然,因为眼下就是如此才能捞到好处的。
但是,对于那些在农村待了整个青春时期的人来说,对此是断然不可能赞同的。他们不能原谅,在经历了绝望后,他们早已看透了这一场运动的实质:上山下乡运动,不过是文革的延续。否定文革既成定论,还能肯定荒诞的上山下乡运动吗?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巨大灾难无疑!
比较微妙的,是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应该说,绝大部分的知青都认同,上山下乡运动是彻底失败的。否则为什么几乎所有知青都返城了呢?即使是下乡铁杆扎根派,不是也离开了吗?甚至还跑得比谁都快!下乡时表决心,写血书;结果到了返城的时候,还是写血书,表决心。当然,很可能这不是同一批人所为。但是,知青基本都返城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要是我见到哪个“青春无悔”的家伙,我一定要告诉他:请他回到“无悔”的地方去,我来欢送!不过,也许我不敢。因为我明白,和这样的人讲道理,耐心再好也难,怕是要从头启蒙。所以还是不惹他们最好,由他们去“无悔”好了,也算是给自己失败的青春拼命留一点安慰吧?
说清了定律一,定律二就很简单了。如今过得很风光的知青,心情很好,对他们当年经历的感受,会产生微妙的影响。我绝对算不上是风光的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罢了。但是我的心情是愉快的。凡是吃过苦的人,有个好处,那就是对生活比较容易满足,凡事比较想得开,更豁达一点。我喜欢写东西,当然,知青的经历和回忆是我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始料未及的是,一些年轻人读了我的回忆后,非常兴奋,他们说:你们的青春简直太浪漫啦!可惜我没有生活的那个年代,错过了好时机,太可惜!他们如此反应,让我大吃一惊。怎么会那样?后来仔细一想,才明白了。原来,我是以今天的心情来写当年的事情,给人的感受当然就不同了。我使用幽默,调侃的语气,使得本来痛苦和绝望的事情走样了。当然,我更多的是想要直接揭露黑暗。但正如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开篇中所言,我也担心会无意中伤害到一些人,所以很多事只能不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赞歌我是绝不会唱的。
但是很风光的人需要唱赞歌,要使自己的历史辉煌起来,必须给知青这一段添光彩。这是政治的需要,百姓是不明白的,也不需要他们明白。如果说如今生活的现状决定了对上山下乡运动感觉的好恶,恐怕有一点太简单了。因为我相信,有很多过着好日子的知青,对当年这场运动,是深恶痛绝的。还有少数过着苦日子的人,却还在死抱着自己在这一段的“光辉形象”不放,还在做“战天斗地”的革命梦,继续“无悔”呢!
至于定律三,实在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事实!如今还在农村待着的,毕竟太少了。说什么好呢?什么也不必说了。既然大家都选择离开,就不要唱高调了。
但是还有搅局的人。他们说:上山下乡哪是苦难?如果是的话,难道农村就该是劳改犯待的地方么?农民就该死?这是一些人典型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好像农民受到的苦,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是由知青引起来似的。好像农村农民待得,知青为什么不能待?知青还要抱怨,农民向谁抱怨去?知青跑了,农民却还是待在那儿,太不公平了。
提出这样的观念的人,本身也曾经是农民,后来离开了农村,甚至当了作家等,有了学问、地位和名声。于是就想为农民兄弟抱不平。但是,我得说,这完全是荒唐的看法。可他们的话产生的效果,却相当具有迷惑性,还很危险。必须加以回应,以正视听,免得造成农民和知青相斗的情况。
知青本是学生,本该在学校继续学业,等到学业有成,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
可是,他们的学业因上山下乡而半途而废,被剥夺了继续学习的权利。这不仅对国家是极其重大的损失,对他们自身来说,陷于尴尬的境地。
实际上,他们虽然被称为知青,却没有什么知识,是没有知识的知识分子!硬把他们投入农村,对农民有好处吗?到底是他们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带领农民走向富裕道路,还是贫下中农可以给他们来个再教育,使得他们有所收获?这两件事都根本不可能!毛要贫下中农欢迎他们去,因为毛明白,农民是不会欢迎的!农民普遍缺粮,一年中有三个月要挨饿,难道他们希望来一些无用之人,来分走他们本来不足的粮食吗?
下过乡的人都明白,天下农民是最苦的。但是,这并不是知青造成的。知青的经历是痛苦的,荒诞的,正如文革给人留下的痛苦和荒诞一样,所以有伤痕文学。农民的痛苦可能更大,所以作家们应该多写,让大家都明白,而不是来责怪知青的抱怨。但愿这些搅局的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基本常识。
能够真正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和电视剧会有吗?不要再让我们这些亲身经历一切的人来接受谎言的洗脑可能吗?这需要时间。估计不会太久吧。
(0)

相关推荐

  • 许智礼:浩良河 一个时代的背影(诵读:马双友)

    [总第098103期] 浩良河 一个时代的背影 作者:许智礼  诵读: 浩良河,她不是一条河 她曾是我在北国青春成长的一方土地 尽管我始终不知道她名字的来历 但她却如同在那场海啸般的灾难中 母亲为了生 ...

  • 真实解密:《知青大返城》,太震撼了!很多知青都不知道!

    真实解密:《知青大返城》,太震撼了!很多知青都不知道!

  • 【四季散语】任中恒︱龙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伊始及代表人物

    龙江县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伊始及代表人物 文/任中恒 一.龙江县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时况 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掀起的那股知青上山下乡的潮流,一直持续了十七年,大体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及命运. 三年自然灾 ...

  • 方麟|苦难中的芳华

    封面设计:章仁缘 1 这本<岁月的河>,很偶然地漂流到我手中.熊大蘅阿姨是母亲的朋友,南昌二中"老三届"毕业生.她送我一本南昌二中1968届回忆青春的书,并嘱我写一篇书 ...

  • 《知青》|一路相伴,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这是几位知青(同学,发小)下乡到生产建设兵团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在返回兵团的绿皮火车上,探出身子向亲人告别,被家人拍下这张珍贵照片.之所以珍贵,除了每人纯真的表情外,是窗口下的标牌,清 ...

  • 大脑网络的朋友圈三定律

    脑网络中的朋友圈 人的大脑皮层看上去像个核桃,展平之后大概3张A4纸大小.显微镜下可以到大脑皮层由6层神经细胞构成,约有200-30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形态各异,通过神经纤维和神经突触,构成了一张 ...

  • 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之培训行业三定律:速度、价格、利润

    作者:小狼 在纽交所上市的中概教育股新东方和好未来的股价近日达到历史高位,两家公司在K12领域的亮眼业绩成为股价进一步上涨的有力支撑.在教培龙头企业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近期又有不少网友向我咨询什么样的教 ...

  • 专题 电磁感应“三定律 一定则”

    专题 电磁感应“三定律 一定则”

  • 扔掉三个执念,才能在爱情里更加自在

    可能是春天来了,最近身边姑娘们都纷纷关注起了感情问题,每次聊天,总是离不开"为什么我这么全心全意的爱他,他还总是对着公司年轻姑娘大献殷勤?""兄弟一叫他就跑,陪着我的时候 ...

  • 《仰望星空》07 - 开普勒三定律

    公元1601年深秋的一天,这是哥白尼去世的第28年,30岁的开普勒正急匆匆地赶往他的老师第古的家中.据下人来报,第古突发急病,可能要不行了,他点名要见开普勒,似乎有什么极为重大的事情要交代给开普勒. ...

  • 投资三定律

    学投资就像做爱,阅片无数不如身经一战,身经一战不如总结规律. --沃·兹基·硕德(我·自己·说的) 作为个人投资者,初入股市之际,往往既不知为何赚钱,也不知为何亏钱,望着股价涨跌,可谓是红也惊心,绿也 ...

  • 刘清辉:驴草三定律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刘清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邵东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擅长散文写作.湖南文艺 ...

  • 人到中年,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放下”三个执念,有道理

    最喜欢的一段话,不记得作者姓甚名谁,却颇有意味: 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 年纪轻轻时,总觉得这样的话过于鸡汤.充其量将它们当作卖 ...

  • 职场三定律,说的真准!

    职场三定律,说的真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