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德斌||家乡赞

敬请各位老师:欢迎赐稿,但别将已在其它公众号发过的稿件转投我处,以免影响见刊!

家乡赞

中国大地,广阔农村,小镇很多,灰埠镇是一座。

灰埠之地名始于唐初,因有曹、罗等姓聚集于此,打石烧制石灰,在锦河沿岸建石码头一座,用木船装运石灰沿锦河顺流而下,远销南昌等地,石生灰,灰生埠,灰埠一名由此而来。

自从盘古开天地,千年等一回。灰埠的父老乡亲做梦都没想到,连贯东西的沪昆高铁,会跨过古老的锦河,从自己的家门口,一路向西呼啸而去……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辈子没看过火车,如今在家门口,足不出户,每天就可以瞅见“中国制造”的“和谐”号动车穿梭而过,人们为这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巨变赞叹和惊讶。我曾多次骑电动车去零距离感受动车呼啸而过的雷霆气势,欣赏着动车运行时,那似长龙般优美孤形的姿态,让人血脉喷张,心头为之一振!

如今,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经商、旅游,乘坐高铁从独特的角度,以全新的视野,远眺着家乡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历史上的灰埠以扁担、豆豉、石灰三件宝著称于世,如今的灰埠却以其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闻名遐迩。

你看!位于灰埠镇西南12公里处的鸡公岭,巍峨绵延,嶙峋高耸,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且易于开采。石灰石用途广泛,经加工破碎,是筑路建房、浇筑混凝土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石灰石也是生产水泥和碳酸钙粉的优质原材料。

这是一座沸腾的群山,炮声隆隆,机器轰鸣……破碎加工好的碎石堆积如山,铲车紧张忙碌地装载着,自动化的工艺流程,让人惊叹!

黄付公路穿镇而过,一辆辆重型货车奔驰在公路上,夜以继日,源源不断地将这些石材资源运往城市乡村,运往火热的工地,满足了城市乡村建设的需求。

丰富的红壤土地表资源,也是灰埠的一大地理特色,用红壤土烧制出来的机砖,平整、结实、耐压,走进千家万户,垒起了一幢幢高楼别墅,垒起了广厦千万间。

古老美丽的锦河是高安的母亲河,她婀娜多姿,九曲十八弯,不舍昼夜向东奔流,在流经灰埠镇区时,突然拐了个弯……曾经的记忆中,滔滔奔流的河面上,竹排,渔船,采沙船,穿梭游弋其间,年轻的少妇则会在河岸边的青石板上浣洗捣衣,说着家长里短……好一幅水上人家,渔舟唱晚的沿河生活剪影。

悠悠锦河似一条白链缠绕灰埠而过,她不仅承接着百川之水,也孕育了两岸文明,在那交通工具落后的年代,锦河这条水路,无疑是最省力、方便、有效的交通运输方式。

这条古老的河流,充满了神韵和灵气,让灰埠这块多情美丽的土地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锦河河道内曾蕴藏了丰富的河沙,卵石资源,河沙,卵石是浇筑混凝土的优质建材。依稀记得,在灰埠二中读书时,我们曾用稚嫩的肩膀,去锦河河畔挑运河沙、卵石,解决了当时学校建校舍的燃眉之急。

时过境迁,河沙、卵石因过份掏挖,已面临枯竭,人们建房所需要的河沙要到邻近县市去装运,价格不菲,成了稀缺资源,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流经灰埠,穿镇中心区域而过的锦惠渠是锦河的又一支水系,1956年动工引锦河水灌溉农田,1957年建成通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锦惠渠这一水利工程的建成,如琼浆甘霖,惠泽沃野良田,滋润两岸农林植被,为确保农业丰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去年开始,镇政府对流经灰埠镇中心的渠段进行升级改造,沿渠两岸在铺设地砖的同时,还进行了灯光亮化工程改造。

到了晚上,乳白色的灯光倒映在流水中,曼妙迷人,如同白昼……人们漫步于此,沐浴着晚风,欣赏着锦水潺流,浮光掠影的动感画面,连连赞叹灰埠又添一处美妙温馨的休闲场所。

座落在曹坊山上的灰埠中学,是一所省级农村重点中学,创办于1956年,校园占地面积140余亩,校园环境幽美,锦河为襟,惠渠作带,花芳草翠,绿树成荫。60多年的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培养了21位清华、北大的高材生。1984年,涂宜庆同学以比第一名少一分的成绩,位列全省高考第二名,这个成绩,至今在高安还无人打破。

灰中学子已如桃李满天下,天南地北,异国他乡都可以看到他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身影。

“灰尘勿扰,埠净校娇,中流击楫,学富才高”,灰埠中学这所独具园林式布局的省级重点中学,传承“教风严谨,学风浓厚,校风优良”的办学初心和理念,正朝着全国一流重点中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位于灰埠镇东南方向的钧山岭,起伏连绵,层峦峻秀,钧山岭脚下座落着一个古老的村庄———钧山村,杨太公路穿村而过,这里山青水绿,龙脉厚重,北宋年间,曾诞生了祖孙三代史学家刘涣,刘恕,刘義仲。

刘涣(1000—1080年),字凝之,号西涧,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任过颖上知县,升屯田员外郎,他为官20年,安于清贫,勤于职守,政绩颇著。他宽厚仁爱,但刚正不阿,屡屡得罪上司,年过50就以太子中允致仕,归隐于庐山脚下,刘涣著有文集20卷,可谓著作等身。

刘涣之子刘恕,字道原,年少之时就对史学、诗赋、诸子百家、私家杂谈等无所不精通。他应诏参与编修《资治通鉴》时,为了不负朝廷重托,主编厚望,他天下事物无所不学,历数、地理、职官、族姓及前代官府案牍,亦采取之,审其书之得矣。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借读且抄,尽信乃已。有一次他亲往亳州藏书家宋次道家中查找资料,他把自己关在藏书阁中,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看书抄书,乃至眼睛都差点失明。司马光评价刘恕说:其通部义例,多从道原商榷,讨论编次,多出于恕,凡数年间吏事之纷错难治者,即以诿之道原。为了修成《资治通鉴》,刘恕殚精竭虑,沤心沥血,可谓劳苦功高。

刘恕之子刘羲仲,秉其祖辈之志,精研史学,作《通鉴问疑》,又尝摘欧阳修《新五代史》误,作《五代史纠谬》。晚年曾以宣教郎为修史检讨,但因不事权贵,终忤当朝权贵蔡京,愤然弃官,也像祖父那样,隐居庐山直至离世。

刘涣,刘恕,刘羲仲,北宋年间高安灰埠钧山村的三代人,以其立功、立德、立言为乡梓,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高风亮节,传扬至今。

距灰埠镇东南方向三、四公里处,巍然耸立着一座古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塔高为七层35.5米,层层有塔室,每室八面,面面筑有拱门,内饰八角形花乌图案,塔顶缀绿色琉璃葫芦宝刹,造型雄浑,气势非凡。该塔呈砖石梁木结构,楼阁式塔体,壮丽雅致,四面辽阔舒展,因依溪流而建,故名水口塔,又称回澜塔。水口塔与寮山峙峰相映并美,遥遥相望。

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最后修缮,原先塔前有梵宇三间,并勒有一副对联,联云:

宝塔玲珑开八面,面面有门,门门沾九天雨露。

文峰突兀起七层,层层是路,路路通万里云宵。

明万历十四年,史学家陈邦瞻曾登临此塔,并赋五言律诗一首,诗云:

古塔林捎外,良辰选胜来。

石门容月入,金顶勒风迴。

秋老物华淡,天空眼界开。

凭高无限意,搔首一徘徊。

偶拾闲日信由缰,重游古塔悄还乡,登高远眺无限意,尽阅田园好风光。你若有兴致,择个时日登上水口塔眺望,近处的村舍、绿野,田园,远处的峻岭崇山,尽收眼底,让人心胸开阔,浮想联翩。

2017年竣工的灰埠商城,设计新颖别致,大气宏伟,宽敞明亮,干净卫生。这是一座融居住,休闲,交易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大型综合商城,商城内店铺鳞次栉比……最近几年,随着渡改桥工程的全面推进,地方政府在锦河河段先后建造了两座钢混结构的大桥,加上灰埠镇所处特殊的中心地理位置,对周边乡镇形成辐射效应,每逢三、六、九当圩日,四里八方的人们纷纷选择来灰埠当圩购物,交易农副产品。当圩时日,人潮熙攘,摩肩接踵……好一幅和谐,繁荣,热闹的乡村集市场景!

灰埠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背靠青山,面向锦河,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地势居高。镇政府大门两侧的广场砌有园林布景,假山怪石,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生活在镇上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上街头,走向广场;或休闲散步,或轻歌曼舞,或购物品尝风味小吃,徜徉在路灯林立,流光溢彩的街道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温馨、和谐的夜生活场景。

灰筑琼台礼迎八方游子返乡创业,埠开江岸诚纳四海宾朋前来投资。镇政府实施“开放兴镇,产业强镇”的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小镇,生态小镇,和谐小镇,魅力小镇”的良好环境;规划“筑巢引凤,固巢养凤,项目留得住,企业发展好”的远景发展目标。灰埠镇回乡创业园是高安市首批发展村镇经济试点园区,前不久,高安市问鼎服饰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成功签约落户灰埠工业园。

行走在灰埠镇大街小巷的每一处,都能让人感受到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铿锵步伐。我们相信,小镇灰埠在创造新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将创造出更多与时俱进的人文景观,这座古老小镇正以美轮美奂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谌德斌,八十年代高中生。务过农,南下广东打过工,现从事水电安装,热爱生活,业余时间喜爱读书看报,写些小文章,曾在高安文艺、宜春日报等刊物登载过一些小散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