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枉傅山了,拿四宁四毋作挡箭牌,丑书打错主意了
在创新理论的推动下,传统书法自然出新的理念被彻底抛弃,最终导致丑书泛滥。这种集体审丑书风的的出现,不仅毒化了书坛风气,也让真正的传统书法无处容身,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丑书遭到了书法爱好者的强烈批评。一些丑书家尽管用西洋美术理论作指导,在这个时候却想起了古人和传统,搬出明代大书法家、道家高人傅山的“宁丑毋媚”来替自己辩解,实际上是曲解了傅山的本意。
这句话出自傅山的《作书示儿孙》诗并注,原文是: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傅山《作书示儿孙》诗
这首诗自然不必多说,延续的是书法自古相传的理论,即:字如其人。历代书法大家对此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但是中心思想从来就没有变过。傅山也一样,也强调想要写好字,先要做好人。其实,傅山接下来就深入阐发了“作字如作人”的理论,看他在这首诗的“注”中是怎么说的。
傅山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傅山同历史上的大书法家一样,信仰道教,因此他自称贫道。大意是他在二十岁上下的时候,大量临摹晋唐时期的法帖,但是很难有一点儿相似。偶然间得到了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墨迹,喜欢它们的圆转流利,于是就开始临写,只临了几遍就能跟原作一样。
傅山以此说明,赵孟頫、董其昌的字容易上手。其实从今人的角度来看,赵董的字并不容易上手,反而是丑书更容易上手,中书协经常办四、五天的培训班就是证明,如果没有效果肯定早就停了。连赵、董这样偏离二王并不远的书家,傅山都持否定态度,可见傅山坚持传统。如果他生在今天,傅山不知要把偏离传统的丑书骂成什么样子,丑书套傅山的近乎,真是找错人了,那是肥猪敲屠夫的门,找到家里挨刀。
接着傅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他说:“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其行大薄,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
大意是:原因并不复杂,就好像学正人君子,感觉很难接近,但是如果与小人在一起,不知不觉中就变得和小人一样了。赵董二人的品行,导致其字无骨。后来又开始学颜真卿,这个时候,手腕已经杂了,再也不能像颜字一样骨力雄健了。这就好比与小人在一起,变得和小人一样了。董其昌说赵孟頫五百年一人,我(傅山)到现在也明白,也不明白。
网上的“丑书”
最后,傅山提出了避免走上歪路的方法,他说:“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此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傅山语
大意是:赵孟頫尽管学的是王羲之,但是路走歪了,心手和手一定要统一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毫厘之差就会导致结果相差千里。至此,傅山的意思很明白了,所谓的四宁四毋是学书过程中矫正错误的方法,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丑书家把它当作追求的目标了,这不是笑话吗?用宁丑毋媚来为丑书辩护,实际是断章取义。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