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聊聊那些不为人知的秋白茶冷知识,很应景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节后的第一天,刚巧是寒露。

深秋已至,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时,秋菊正黄。

老杜在诗里写,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屋旁的菊花丛,开得很热闹。

但在花瓣里,却藏着深秋的露水。

农谚里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秋天节气里,一到寒露,天气就不像初秋和仲秋的凉爽与皎洁。

而是有了露气凝结,越发天寒。

百花里,古人很看重菊花的气节。

陶潜在东篱下采了一把菊花,一抬头看见幽幽南山,挥笔写下传世佳句。

李清照写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但也不是一开始,菊花就受人瞩目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只是长在路旁,被人忽视的小野花。

顾自生长或凋零,少有人关注。

是深秋后,一片清冷。

落叶的落叶,凋萎的凋萎,在周遭的寂寥下,菊花们明亮鲜妍的花朵,尤为显目。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种机遇,和寒露时节的白茶,有太多相似之处。

《2》

往年在秋天时特别喜欢上太姥山。

去看看茶园,顺便放空一下自己。

山上的茶园里,春季是尤为热闹的,采茶阿姨在大声闲谈着家长里短。

一边闲聊,一边手上却丝毫不耽搁,没一会手边就有一大筐绿油油的清鲜茶青,在冒着香气。

夏天虽说没有采茶,没有车马喧,但因为天气炎热,四周景致自带一股热烈气息,虫鸣鸟叫,声声知了叫得正欢腾。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了深秋,茶园是静谧的。

虫声弱了,四周除了风,就是茶树。

放眼过去,没几人在采茶。

隔了老远的距离,才零星看到一二人。

因为隔得远,采茶工们便顾不上闲聊,而是专注在采茶动作上。

整片茶山,遍地遍野全是静悄悄的,安静又惬意。

世人了解白茶,大多是知道白毫银针,知道老白茶,知道明前白牡丹……

但到了深秋,还能不能采白茶?可以采多少茶?能采哪一类的茶?

诸般种种,有很多内情,是不被世人熟知的。

曾有一次,带寒露寿眉到外面给朋友喝。

某位常喝岩茶的福州本地老友,一脸不解,寒露节还能采茶吗?

能,但产量少。

如果说,未出阁前的杨玉环,养在深闺人未识。

那么,遍地冷露时节产出来的寒露茶,则是养在深山少人识。

因品质出众,在老茶客圈子内,颇有口碑。

因产量有限,难以广泛普及,又少为世人所知!

《3》

寒露节,于菊花而言,是盛大的节日。

寒露节,于白茶而言,是一年中的压轴节点。

从深秋到寒露,随着气温渐渐变低,此花开尽更无花。

等“菊有黄华”的寒露一过,大地便是一片寂静,缓缓步入肃萧的寒冬。

白茶,也是如此。

过了寒露后,便基本不采茶。

除非,能遇到特殊的年份,比如2017年那个独特的闰六月。

因天时力地利人和,方方面面都赶巧,才做出了这么一场霜降茶。

当然,这也是村姑陈接触白茶这么久以来,唯一的一次。

书上说,闰六月要十九年才一遇。

下一场霜降茶是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好。

眼下能抓住深秋尾巴的,有且仅有,这寒露时节的白茶。

寒露茶,它是秋茶里极珍贵的一款。

它产量低,不比秋分和白露。

秋白茶的产量,随着时节推移,逐渐递减。

白露大于秋分,秋分又大于寒露。

这种递减趋势,缘由出在降温,天气变冷,茶树发芽变缓慢。

茶树的天性,喜温。

但在确保茶树不受过低气温冻害的前提下,天气越冷,产出来的茶叶品质越好。

体现在茶园海拔高度上。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自然下降0.6摄氏度。

高山茶园的平均气温比山下更凉快,昼夜温差大,更多云雾滋润。

因此,海拔适中的高山茶园,茶叶品质远胜山下的平地茶。

体现在时节差异上。

越是深秋,天气越冷,光照越弱。

在柔和的漫射光下,茶树叶片中的胶质越厚,颜色越绿,内含物质也更加丰富、多元。

这意味着,内在茶味物质指标比例恰当。

带来鲜爽清甜口感的茶氨酸含量高,主苦涩滋味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少,茶多糖/单糖、芳香物质等各类物质含量均衡。

反过来看,要是天气过热。

比如在夏天时,茶树新梢叶片容易被炽热的阳光晒红,导致内质流失。

茶叶内在物质含量分布失衡,咖啡碱物质含量偏高,茶氨酸含量少。

做出来的茶即便工艺再好,也难免略显苦涩,茶汤稠滑度较差。

再说了,气温低,茶树发育慢,利于茶叶内质的蓄力与积累。

十年磨一剑。

好比是,慢养猪和快速出栏的猪肉,吃起来味道不同。

有了更长的生长期,寒露茶的风味自然会更佳。

一众秋茶里,它的汤感是最清冽的,鲜爽沁人。

喝茶时,似饮了一杯浸透了薄荷的冰水。

但唇齿间的触感,又会更淳滑、清爽、回甘清凉,生津持久。

悠悠茶香,徘徊在喉间。

细品起来,尤为荡气回肠!

《4》

白茶的最大特征,在于工艺简朴。

喝茶时,能喝到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

这种特征决定白茶的风味,贴合着季节属性。

在寒露茶上,深秋清冷味道尤为明显。

喝茶时,能联想到许多画面。

枯黄的杂草、疯长的芦苇、努力生长的野花、毛绒绒的狗尾巴、蜿蜒的蕨类。

空山寂静,鸟倦人稀。

唯有清新山风,明亮秋阳,辽阔的蓝天,碧绿的茶树,嫩俏的茶树新叶,在不断交织。

泡一杯去年的寒露寿眉,能应时应景地品味寒露意境之美。

不过寒露时节的白茶,因产量少,又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曾有茶友问,为什么有白露饼、秋分饼,唯独不见寒露茶压饼?

说白了,还是产量太低。

真正高山茶园出品的寒露茶,单是散茶阶段,就已经颇为抢手。

量不多,难以支撑大批量压饼。

于是,市面上的寒露饼极少见。

即便有,它的身份是真是假,也得多去甄别才行。

还有的茶客,看见文章里寒露茶的配图后,也很不解。

“怎么颜色看起来这么绿?秋茶叶片不是五彩色,会发红吗?”

其实不然。

深秋后,气温低,光照弱。

茶树叶片的叶绿素保留多,看起来更绿。

寒露茶的叶片,可不像白露茶那样,拥有典型的深绿、郝色、土黄、墨绿、砖红等层林尽染般的五彩色系。

而是以绿为主,若不是细看,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春茶呢。

提到秋茶,在很多茶客心里,白茶的秋茶统统是寿眉。

事实上,到了寒露时节,可以少量定制秋牡丹。

不过这种珍品,得提前单独向茶农定制。

并且是,特意嘱咐采茶工采一芽一、二叶的白牡丹。

要不然,在以茶青重量计算工钱的前提下,采茶工自然更愿意采三叶四叶的寿眉,梗更长,叶更多,更压秤。

这种非常态的珍品白茶,能知道的人,便更少了。

唯有资深的白茶老饕,才深知其中的难能可贵处。

要知道,寒露牡丹的清郁鲜爽。

与早春的白牡丹相比,风味不遑多让!

《5》

寒露,是一年的节气里,第一个带“寒”的日子。

秋意浓重,枫叶渐红。

一滴寒露,点点叶黄。

霜滴疏桐,人间清秋。

越是露重霜寒,反季的菊花,开得正灿烂。

过去的文人在寒露、重阳等节气登高时,流行“菊花须得满头归”,在深秋时要奉一束菊花。

以表气寒露重,愿君珍重之意。

据传这一习惯,来自魏晋时的曹丕。

曹丕曾写过,群草百木凋零,唯有菊花纷然独荣,一定是某种天地灵气在料养它,才会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开放。

白茶里的寒露茶,何尝不是如此?

是大自然的钟灵毓秀,方能得到这一珍品。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