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读》之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656?——716?):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因结交张昌宗,被流放到驩州(今越南荣市),后遇赦归朝,历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今人陶敏、易淑琼有《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
沈宋并称,由来已久。这不仅由于他们经历相似,人品相似,甚至连登第都在同一年,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同样写得一手漂亮的五言律诗。自元稹说过“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的话之后,许多人纷纷注意到他们二人对于律诗定型所起的作用。
不过,沈宋并称,沈在宋前,这多半恐怕是占了语音上的便宜,因为沈宋叫着比宋沈顺口。实际上论写诗,沈并不如宋,这在当时已有定评。(注:《唐诗纪事》: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萹。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比起宋之问的澹丽精巧,沈佺期的诗显得笨拙平庸,缺乏想象力,他的语言、构思,也不够凝练深刻。不过,他在七言律诗这一当时算得新型体裁方面的尝试与创作,却比宋之问要高出一筹。尤其下面所选的《古意呈阙乔知之》这一首,明代甚至有人以为当为唐代七律第一,当然,这只是好立高论异论的明人式的推选,并不能代表全部人的意见。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18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
古意:即拟古。此诗以乐府诗风调写近体诗,且是当时不多见的七言律诗,大概比较少见,故特呈之于友人。 补阙:官名,掌讽谏。 卢家少妇句: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郎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后人诗中,每言少妇,即以卢家少妇或卢家莫愁代之。如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玳瑁梁:涂饰成玳瑁色的屋梁。玳瑁,一种海龟,很美观。雄按:此二句以郁金之堂、玳瑁之梁极言少妇居所之富丽,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独处之空虚落寞。 砧:捣衣石。古人洗衣,多置衣于河边石块上,以杵捣之使洁净。或曰:九月是将要换季,家家准备寒衣的时候,这时的捣衣声最能引起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所以下文紧接着写少妇对于夫婿的苦思。 流黄:本意为黄紫相间的绢,这里指帷帐。雄按:末两句大意说:到底是谁成心跟我过不去,丝毫不顾我正心中愁闷,却依然让明月高高照着我不眠的帷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