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
梅里埃医学事务部
一
采血标准
血培养指征 |
|
新生儿(0-28天) ●新生儿母亲:分娩时胎膜早破(≥18h)、疑似绒毛膜羊膜炎、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持续性发热高于38℃、孕期生殖道及肛周B群链球菌定植。 ●新生儿:本身具有体温升高或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升高(6h~3d≥30×109/L,≥3日龄为≥20×109/L)或降低(任何日<5×109/L),CRP升高(出生6 h内≥3 mg/L,6~24 h龄≥5 mg/L,>24 h 龄≥10 mg/L),PCT升高(≥0.5 mg/L),血糖异常,病情不稳定或恶化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
|
厌氧血培养指征: ●新生儿母亲:分娩时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期患腹膜炎。 ●新生儿:患有或疑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慢性口腔炎,蜂窝组织炎(尤其是肛周和骶周),腹部或盆腔感染,坏死性软组织感染,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并且需氧菌血培养为阴性的新生儿患者。 |
|
儿童(29天-18岁) ●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38℃)或低体温(≤36 ℃) ●出现畏寒或寒战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3.0×109/L)。 ●严重情况下可出现昏迷,呕吐/摄入不足,血压降低,皮肤黏膜出血,淋巴结肿大,多器官功能衰竭,并伴有其他局部感染症状,例如:肺炎、关节炎、脑膜炎、急腹症、尿路感染等症状者。 * 对于有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史的患儿,在入院后48 h内应进行血培养。 |
|
厌氧血培养指征: ●腹内或盆腔感染 ●头颈部感染 ●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例如雷米尔症)和鼻窦炎 ●软组织坏死性感染 ●咬伤及穿透伤后的感染 ●免疫抑制 ●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接受类固醇治疗患者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但需氧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儿 |
|
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 (1)对怀疑急性心内膜炎的患儿,建议在经验用药前30 min内采集3套血培养。如果24 h培养阴性,再采集至少2套血培养。 (2)对怀疑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患儿,建议每隔30 min至1 h采集1套血培养,连续采集3套血培养。如果24 h内3套均为阴性,建议再加做2套血培养。 |
|
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1)对怀疑CRBSI且保留导管的患儿:建议至少取2套血培养,一套经皮外周静脉采血,另一套应同时从导管中心或输液港隔膜进行无菌采集,并做好各采集部位的标记。 (2)对怀疑CRBSI且确定拔除导管的患儿:建议采集2套经皮外周血培养,同时采用无菌操作拔除导管,剪下导管近心端片段长度达到5cm,放入无菌容器,送至实验室进行Maki半定量或定量方法培养。如果是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进行培养。 |
采血时机 |
|
●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为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血培养。 ●发热患儿可在寒战或高热前、后采集。 若患儿已开始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依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在下一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
采血套数 |
|
●通常情况下建议每次采集2~3套血培养,2~5天内无需重复采集。 ●对于新生儿在体重和总血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集2套血培养(一般每套血培养标本采集1瓶儿童需养瓶,如有可疑厌氧菌感染的临床指征,则需要采集厌氧血培养) ●如新生儿体重和总血容量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采集1瓶儿童需氧瓶,并且建议根据临床需要同时进行脑脊液或尿液培养。 |
采血量 |
|
|
采血时机 |
|
●使用注射器采集血液且血量充足时,先注入厌氧瓶,再注入需氧瓶。 ●使用蝶翼针采血或采血量不充足的情况下,先注入需氧瓶且满足血量要求,再将剩余血液注入厌氧瓶。 |
二
采血流程
注意事项 |
|
●推荐直接采集静脉血,不推荐采集导管血用于血培养(除非需评估该导管导致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情况)。 ●推荐单独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如果与其他检测项目同时采血,应首先采集血培养,以避免污染。 ●为了避免采集者手部污染采集区域(即使戴着手套),一旦患儿静脉穿刺点皮肤消毒后,不要接触采集部位。 ●在穿刺前或穿刺期间,如需固定静脉,可戴无菌手套操作,以便防止静脉滑动。 ●将血液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途不要更换针头。 ●不可将抗凝血注入血培养瓶。 ●应按照血培养瓶上标注的采血量采集血标本。 ●因为血培养瓶的负压较大,容易造成过量采集,因此采集者在使用蝶翼针采血时需将血培养瓶直立,并实时观察采集量,切勿过量采集! 进行厌氧菌培养,需先排空注射器前段空气后再将血液注入厌氧血培养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