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修身更修心,练拳归来心舒畅

疗金句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
太极拳虽然列为中国传统武术,但它吸引全世界关注的魅力之处,却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养生学、传统医学、传统美学等多学科的广袤深厚的领域,因此,太极拳可以说是集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精华于一体的历史产物。
源于《易经》,主道家,旁及儒释医武从传统太极内功心法着手太极拳道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一、太极拳理源于《易经》,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医、武。
老庄道学之无为、虚静、不争、柔弱取胜、不敢用强、知机、积气;孔孟学说之中庸之道,佛家之空灵、舍己、无相;医理之气血、经络关系,兵法之动静虚实等,融合为一皆为太极拳之大用。太极内功心法,恰是从太极拳的文化源头着手,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易而言,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习太极拳者,正是透过内功心法体会易即太极,它代表宇宙一切空间、时间及所有的动能。
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说的就是习太极者当知悉天地运行、阴阳变化及万事万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欲效法大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生生不息的精神,进而通权达变、趋吉避凶。
因此,修炼太极拳倘若不能从中国人祖先的修身养性处下手,体悟心、神、意、气的妙用,是很难真正体会太极拳奥秘的。
二、传统太极内功心法强调心、神、意、气的作用,讲究形神的开合相寓。
其实,形与神二者的关系,正是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纷争的重大课题,而形神统一的观点早在上古时期便已产生。
《黄帝内经》就已从形神统一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前辈太极拳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以人的血肉之躯为对象的武术,必须把人的精神置于重要的地位,方能达到武艺与修炼的成功与完美。
太极内功心法强调心、神、意、气的作用,练习以神、意役使内劲和身躯的能力,一方面是受《黄帝内经》等古代传统形神统一观的影响,同时,也与太极学说分不开。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曾写到:“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其《太极图说》自注指出:“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产生精神。”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
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时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皆是强调了心、神、意、气在练拳中的重要作用。
三、修炼太极拳的目的是尽性立命,而得大造化。
何为“大造化'?天地不言,四时行矣,太极拳的开合、起伏、升降、进退、出入等内里消息,都是妙处难与人说。“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制快,后发先至”的境界,非有真工不辨。此中包括心性、传授、学养、器识、悟性、实践诸多环节。
以太极内功心法练拳,其动作要求自然淡定,神气内敛,体松劲柔,操之能使气血流通,身心舒畅,无激烈之弊,此其修身言;其运气要求沉而不浮,敛而不露,凝而不滞,连绵不断,无躁之弊,此其养性言。如此久练有成,让人不矜才,不动气,雍容大方,行所无事而应敌制胜,莫测端倪,不可思议。
修炼太极拳是一种有益身心的修养之道。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修炼强调大松大柔,松同样分为体与心两部分。体能松则气血流畅,经脉和顺,五脏得其平衡,上中下三焦了无阻碍,病何能侵其体?且全身经络松开,身体各关节节节贯穿,处处落辉,而能生根落地。心能松,即能随气而松沉,心必见日益健康,心情如能轻松愉快则百病不侵,古人所谓上医医未病,传统太极拳内功心法可谓上医良药。

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转载、分享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太极疗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