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的出家,并不是真正的出家?!
经刻苦修道从而得道,是个渐进而且非常漫长的过程,如登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直到顶峰。十行法能令修行人,“增进正解,入决定位,如陟阶梯,至于极顶。”增进正确的见解,证入决定不退站的果位,如登真的阶梯,到达顶端。
十行法之三“造明师”
“师有二种,一华二实。所言华者,内无所解,外见解相,光饰诳物,令使信从,是名愚师,不可归依。所言实者,内解备故,行无缺故,衣弊履穿,谦光晦迹,外若不肖,名大丈夫。若因善友,识此师者,宜往服勤,咨禀严训。
若说小乘,有得之义,生灭相法,有有有无,有因有果,说如是等,名为暗师。
若说诸法,无修无得,无灭无生,非有非无,非因非果,而有而无,非不因果,巧解因缘,假名中道,示教是法,乃名明师。”
造访明师是修道过程里非常重要的一步,明师们都见解圆融完备,行持没有缺陷。道教素来有内实而外貌若“不肖”,示教大乘中道者,方称得上“明师”,拜师学道就要找这样的“明师”。
十行法之四“闻正教”
“若有经文,具十二印,应三洞者,是名正经。自此之外,皆名邪法,不可受持,当自请师,审定分别。”
受持“正经”,才叫“闻正教”。这些经文都具备十二法印,应契三洞经教义理,授法时应该仔细审定、分别。
十行法之五“出家”
“夫出家者,义趣甚深,利益弘远。家有二种,一者恩爱,二者诸有。始学之人,既值明师,志能勤苦,执事奉承,餐受妙训。若在居家,父母妻子,爱累自缠,如处囹圄,不得自在。适志从容,远近随师,询请玄业,故求父母,请别妻子,舍离居室,远游山林,依凭精舍,弃俗服玩,黄褐玄巾,舍世荣华,唯道是务,是名初出恩爱之家。
既出家已,勤行斋戒,免离三途,信根已立,学静入空,离三界爱,登入九清,是名出离诸有之家,是名出家。”
舍弃恩爱之家,穿上道袍,放下世间荣华富贵,一心一意以修道为任务。这只是接引一些人的方便,在家出家都只是对症施治的方便法门,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善巧地修行,不能执着肉身放在某个空间里,因为去来都在天地间,应以“出离诸有”为目标。
出离诸有之家,勤苦践行斋戒,信仰越来越坚定,学静入空,登临九清,这是“出家”的真正含义。
十行法之六“受正戒”
“……有得戒,出离三途,及人中苦,未入道分。若识诸法,毕竟空寂,是名正戒。”
五戒、八戒、三百大戒等“有得戒”,虽能“止恶防非”,然而却“未达方便”,“未入道分”。这些戒律是对治大多数人生烦恼等“疾病”的良药,但不应执着,应细致地辩证,以得道、弘道为旨趣。只有“开正观门”认识了宇宙、人生“毕竟空寂”,“无持无犯”,这才是“为道根本”的“无得戒”,才是“受正戒”。这也还只是接引众生出世间的方便说法。
十行法之七“隐山林”
“下士小心,常畏诸尘之所染汙,故入岩阜林薮之间避诸秽恶,静然端拱,修寂灭行。上士在世,不畏尘劳,虽居世间,无所染汙,犹如珠如玉,体性明净,处智慧山,依无相野,是名善解山栖之相。”
上根之士的“隐山林”与下根之士全然不同,他们的体性好似晶莹明净的珠玉,他们是大隐隐于世,身居闹市而一尘不染,栖居在“智慧山”上,依附于“无相野”,善于领会“隐山林”的真相。他们和光同尘,不执着人间各样的杂染与世俗纷扰,本心光明,善巧接引众生。
十行法之八“念大道”
“道能制灭一切恶根,犹金刚刀,无所不断,犹如猛火,无所不烧。念有二种,一念生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人中天上,三界特尊,是我归依、覆护之处。一念法身,犹如虚空,圆满清净,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亦名道性,常以正念,不间余心,是名念道。”
“道”如金刚刀,无所不断,又如猛火,无所不烧,所以修道者要“念大道”。
念大道有二种,一念生身,是念道者归依、覆护的所在,有七十二相,八十一种好,在三界里都特别尊贵;一念法身,又叫道身、道性,此即真道,圆满清净。念念不忘“道”,即“道”随时随地就在心中,“道”从心的想念中萌发,下学上达——大化流行,心即是道,道即是心,修得法身。
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