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文:网摘  编:先知书店
生活对于我而言,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但是,我没有选择,必须前行。——凡·高
在凡·高的作品中,我们极少见到静物,他的画风景和人物各占其半,所有的对象在他的笔下都有了第二次生命。
苹果花在风中摇摇散落,茅草房在阳光下熠熠发亮,金灿灿的向日葵折射出人性的希望,星空在深夜随波摇荡,这是自然的奇迹。感谢凡·高,他所描绘的风景永远在世间闪耀。
那些我们曾以为的无价珍宝作品,在凡·高的生命中甚至不值一提,我们感叹的是世间孤寂而又纯洁的灵魂。那些闪耀着炽热和光芒的艺术作品,交织着他短暂、凄凉而卑微的一生。如果每个人都如凡·高般真实而纯粹,那么这个世界,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凡·高生前,他的艺术作品曾被长期忽视,而曾经忽视他的理由,似乎也因此找到,就像彼得三次不认耶稣,像鱼不知水,像绵羊与宙斯相比永远无法自由。
在世人面前,一切超越的悲悯都无法得到尊敬,是软弱的征兆,是人类欺辱的坐标。不过,这样的温和与宽恕随着时间,随着文明的进展,会逐渐被珍视,被再次提起。
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
这幅作于1888年2月的《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凡·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
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凡·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
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向日葵
凡·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只是较为明亮。这幅画被认为是梵高在黄房子里面的最后一幅大型《向日葵》。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的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向日葵》打破陈规,强烈的对比颜色和厚重的色块结合得天衣无缝,更创造出新的对比色系,对往后的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五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认为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
“在我的黄颜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黄颜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颜色的壶中,壶放在一张黄颜色的桌上。画面的一角上,画家的签名:文森特。黄颜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颜色窗帘,一派生气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来,想象这一切必定是芳香扑鼻。” (高更)
星夜露天咖啡座
凡·高经常在晚上光顾离他住所不远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辰,激发了他作画的热情。他在这幅画上,用黄和蓝来表现一种独特感受。画中被灯光照成黄色的咖啡座和蓝色星空的对比,使整幅画显得很美,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
凡·高曾说:“对我来说,晚上看来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丰富的色彩,晚上作画,看天上有闪烁的星星,地面有灯光,是一幅很美的与安详的作品。”
凡·高自5月到9月18日借住的兰卡塞尔咖啡馆,由于通宵营业,因而被称之为“夜间咖啡馆”。他曾用两个通宵画了一幅咖啡馆室内的作品,《夜间咖啡馆》是同期的作品。
他时常觉得夜间比白天更充满了生气蓬勃的色彩,所以几度跑到户外去画星星。画中,在煤气灯照耀下的橘黄色的天蓬,与深蓝色的星空形成同形逆向的对比,好像在暗示着希望与悔恨、幻想与豪放的复杂心态。梵高已慢慢地在画面上显露出他那种繁杂而不安、彷徨而紧张的精神状况。
夜间咖啡馆
《夜间咖啡馆》凡·高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他于1888年9月在法国普罗旺斯的阿尔勒所绘,目前收藏在荷兰的克勒勒·米勒博物馆内。
凡·高当年在阿尔勒描绘的这家咖啡馆如今依然矗立在拉马丁广场。梵高抵达阿尔勒后,一直住在这里,后来怀着建造艺术家聚居地的希望,搬入黄房子,与高更共同生活了两个月。
凡·高阿尔勒时期的作品,有很多令人充满阳光的明亮的风景画,其实他受夜景刺激而绘画作也为数不少。
这幅右下角有着凡·高签名的画作描绘的是室内的咖啡馆的场景,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有一张台球桌。
画面中的五位顾客被描述成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汉以及妓女和嫖客,有学者说咖啡馆是穷困潦倒的人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这在画面远处的角落里得以体现。
星月夜
作为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星月夜》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
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牙形式出现。
高大的白杨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
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凡·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记得一句关于凡·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凡·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吃土豆的人
“我想表达的是,借着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凡·高)
《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苦的一家人劳作一天,晚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地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画中左手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胃口充满了负罪感。
昏黄的灯光下,围坐在餐桌边的一家人眼中却仍然透露出饥渴的神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他们的哀伤……
那询问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农妇下垂的厚重眼睑,布满皱纹、凹凸不平的脸和手,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的“力量”。凡·高在信上表示,希望这幅画能强调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挖掘过泥土。”昏黄的灯光下氤氲的热气,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凡·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人物就是这幅画绝对的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 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
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凡·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鸢尾花
《鸢尾花》(Irises)是凡·高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他进入位于法国圣·雷米的一间精神病院后所画的,目前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内。
画面被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浅如海 蓝,深似墨团——难以揣度的愁楚与痛苦的凝结。连花叶也绿中偏蓝,缘情随性的。
那忧郁的蓝色属于他,伴着生命而来。构图上,鸢尾花的整体造型 “内倾”,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野菊的赭红,与土壤色系相谐。
赭红与蓝——一种躁动的情绪总在对话忧郁的述说。二者相接处,有一白色的鸢尾花,朵大, 茎长,花蕊正对前方,成为画面的亮点。只是在一片一簇中显得突兀——特立独行孤傲的身影,彷徨于躁动和忧郁而前方没有路。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 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
阿尔勒吊桥
《阿尔勒吊桥》是凡·高在晚年的时候 (相对于他只有三十几岁的寿命而言)住在阿尔勒这个小镇上,画了这个吊桥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春天的一个傍晚,一群妇女在河边洗衣服,身旁是绿色的, 黄色的小草,镜子般的水被洗衣妇搅起一道道波纹,阿尔勒的吊桥在他们的旁边,在桥的砖上有不下三种色彩,桥是由铁索吊起来的,马车正从桥上走过,马的前蹄还在动,这就是“阿尔勒吊桥”的景色。
1888年2月21日,凡·高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勒,住在卡列尔饭店。这一张是他到达后的3月间所画。信中写着:“今天的工作是画一张15号的画——那是在蓝色天空下,一辆小马车正通过的一座吊桥,和天空同色的河水、绿草,橘色的河堤,还有一群穿着各色衣服的浣衣妇女。”
这一张画的色彩清澄而果断,有如金属管乐器奏出的嘹亮声响。天空是一片蓝,水波荡漾的深邃运河,均远离巴黎的喧嚣,漫游在郊外的凡·高,彷彿可以听到他自己快活的声息。这座吊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破坏,现在已另外在别处建筑新桥。
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
1888年6月,凡·高来到离阿尔勒50公里的圣马迪拉莫,这是地中海边的渔村,他在此完成了几幅以渔船为画题的作品。
他在信中告诉提奥,地中海的色彩千变万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成绿色、变成紫色,或变成青色……然而,变化万千的海面虽然美丽而奇幻,却不如形状变化多端、红绿色对比强烈的渔船更能深深打动他的心。
他把眼睛所捕获的色彩鲜丽的渔船,清晰地画在前景,省略其他部分来暗示远方,让人感到这是采用了日本版画中扩大空间的手法。在细部的省略与夸张的变形中,则突出了空间上的深度。
凡·高在这幅画中,用清亮的色彩,明快的笔触,表现自然界的景象;用浓重的色彩,细致的笔法,描绘人造的船只。
“这幅画画的是海滩上的渔船,偌大的船身躺在灼热的沙滩上,大海远远地消失在蓝色的朦胧中,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但是太阳已经下山,人们只能凭借一些投影与沙滩上方热空气的颤动,而感到天气的晴朗。”
陈丹青说,看画不是要看懂,而是发现一幅画给你带来的惊喜。没错,凡·高的画就是如此,可能说不出来哪里好,但是就是一看就喜欢,忍不住多看两眼,忍不住回头再看。
归根结底,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结合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评论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不是因为凡·高伟大,我们才要去感受他。而是因为相隔百年的时空,我们感受到了他传递过来的爱和美,以及汹涌澎湃的生命力,凡·高才伟大。
凡·高有故事的画作远远不只这九幅,其他的如《罗纳河上的星夜》《阿尔勒红葡萄园》《秋收的景象》《播种者》《麦田里的乌鸦》......等等画作都同样摄人心魄。要欣赏凡·高的画作,读懂他的故事,最好的途径无疑的品读他的画册,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凡·高:追梦赤子心》。
这部8开本、重达8公斤的艺术巨作,完整描写了凡·高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包含了凡·高几乎所有著名画作,由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的专家团队与印刷团队共同校色,欧洲进口哑粉纸上的超大画面完美呈现了凡·高画作里灵魂的燃烧。
凡·高把一片赤诚之心全部献给艺术,他的一生就是艺术。读他的人生故事,欣赏他的画作,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局限之上,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以更高的美学视野来重塑现实世界,让生命变得纯粹。
(0)

相关推荐